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第一章 微信群的暗流
家族微信群“幸福一家亲”的提示音在周六早晨七点就响个不停。林静揉着惺忪睡眼摸过手机,屏幕的冷光映在她略显疲惫的脸上。才点开微信,一连串照片和视频就蹦了出来。
周莉又在晒女儿婷婷了。九宫格照片里,婷婷要么捧着奖状站在学校门口,要么伏案写字,最后一张是英语演讲比赛冠军的金色奖杯特写。
“婷婷这次期中考试又是年级前十!英语99,数学100,语文97。”周莉的文字里透着掩饰不住的得意,“孩子这么争气,再辛苦也值了!”
下面跟着一串亲戚的点赞和鲜花表情。林静的手指停在屏幕上方,迟迟没有落下。她转头看了眼儿子小军的房间门——还紧闭着。这孩子昨晚肯定又熬夜看漫画了,不到日上三竿不会起。
“小军这次考得怎么样啊?”周莉特意@了林静。
林静感觉脸颊有些发烫。小军成绩中等,上次月考数学才72分。她深吸一口气,打字回复:“还不错,有进步。”然后迅速补了句:“我去准备早餐了。”便放下手机,逃也似的进了厨房。
这样的场景每月都要上演几次。周莉是林静的堂嫂,全职在家带女儿婷婷。自从婷婷上小学后,成绩单就成了周莉的荣誉勋章。而比展示勋章更重要的,是必须有对照物。
丈夫陈明走进厨房,看见林静对着煎锅发呆,鸡蛋都快糊了。“怎么了?又是群里那点事?”
林静忙翻动锅铲:“没有,就是有点累。”
陈明拍拍她的肩:“别往心里去。咱们小军虽然成绩不拔尖,但孩子善良懂事,这就够了。”
这话安慰不了林静。她何尝不心疼儿子?可每次家族聚会,亲戚们围着周莉问长问短,小军则孤零零坐在角落玩手机,那画面像根刺扎在她心里。
早餐时,小军低着头快速扒拉稀饭,明显想尽快离开餐桌。
“昨晚几点睡的?”林静尽量让语气平和。
“十一点多。”小军含糊应答,眼睛盯着碗。
林静想起婷婷的作息表——周莉曾在群里分享过,精确到分钟:“人家婷婷每天九点半准时睡觉,六点起床晨读。你呢?”
小军猛地抬头:“又拿我跟她比!她好你认她当女儿去啊!”说完摔下碗筷回了房间。
林静僵在原地,陈明叹了口气:“你这不是自找不痛快吗?”
家族群又响了。周莉发了段婷婷朗读英语的视频,语音标准流畅。几个亲戚纷纷称赞“小天才”“清华北大的苗子”。
“@林静,让小军也读一段听听?我可以指导指导。”周莉又@了她。
林静手指颤抖着打打删删,最终发了个微笑表情:“小军还在吃饭,下次吧。”
她放下手机,感觉一股无力感漫遍全身。
周一放学,小军闷闷不乐地回来,书包往沙发一扔。林静接过书包时摸到里面卷子的棱角,抽出来一看,数学68分,用红笔醒目地圈着。
“怎么回事?”她抖着卷子问。
小军低头不语。林静想起周莉昨天晒的满分数学试卷,火气一下上来了:“我每天起早贪黑照顾你吃喝,你就拿这个回报我?”
“婷婷好!你让她当你女儿啊!”小军吼着冲进房间锁上门。
夜里林静睡不着,翻看家族群聊天记录。周莉的炫耀,亲戚们的恭维,每一次@都是无声的鞭挞。她突然坐起身,做了一个决定。
第二天,林静在学校门口“偶遇”了周莉。周莉正拉着班主任聊婷婷最近获得的市级奖项,看见林静,声音立刻提高八度:“哎哟,小军妈妈,真巧!我正在请教张老师怎么帮婷婷准备全国英语竞赛呢。”
林静挤出微笑:“是啊,真巧。周莉,我一直想请教你,怎么把婷婷培养得这么优秀的?你看小军,成绩就是上不去,我愁得睡不着觉。”
周莉眼睛一亮,表面却谦虚:“哪有哪有,就是孩子自己懂事。”但随即话锋一转,“不过教育确实要讲方法。婷婷三岁就开始识字了,我每天雷打不动陪读两小时,各类辅导班都是精挑细选的……”
林静认真听着,不时点头。等周莉告一段落,她诚恳地说:“周莉,你能不能把婷婷的学习方法分享一下?特别是作息表和辅导材料。我想让小军照着试试,就当死马当活马医了。”
周莉被捧得舒坦,大方应允:“没问题!我晚上整理好发群里。都是一家人,别客气。”
当晚,“幸福一家亲”格外热闹。周莉发了长达千字的教育心得,从作息时间到辅导书单,从饮食搭配到记忆方法,事无巨细。亲戚们纷纷点赞,称赞她“无私分享”“模范母亲”。
林静认真读完,在群里回复:“太感谢了!从明天起,我们就严格按照你的方法执行。@周莉,你就是我们家的贵人!”
周莉回了个拥抱表情:“客气什么,期待小军进步!”
陈明担忧地看着妻子:“你真要照做?小军哪受得了这种强度?”
林静眼神坚定:“不试怎么知道?总不能一直让人看扁。”
第二章 照单全收的代价
改变从第二天清晨五点五十开始。
天还没亮,林静就掀开小军的被子:“起床晨读!婷婷都是这个点起来的。”
小军揉着眼睛抗议:“妈,我困……”
“困什么困!人家婷婷能行,你为什么不行?”林静打开手机,播放周莉发的婷婷朗读视频,“听听,这口语多流利!你连起床都做不到?”
小军被硬拉起来,睡眼惺忪地捧着语文书。林静在一旁监督,不时对比手机里的“标准”:“声音大点!感情不够!”
晨读后是精确到分钟的作息:十分钟早餐,然后数学练习。小军咬着面包,哀求道:“妈,我能喝口牛奶吗?”
“快点!婷婷早餐只要八分钟。”林静盯着计时器。
陈明看不下去:“让孩子好好吃个饭不行吗?”
“不行!现在放松,以后就落后一辈子!”林静斩钉截铁。
一天下来,小军像陀螺般旋转:学校课程、辅导班、额外试卷。晚上十点,他趴在作业本上睡着了。林静推醒他:“还有一套数学卷子!婷婷都是十一点才睡。”
小军眼泪在眼眶打转:“妈,我太累了……”
“累什么累!人家婷婷怎么不喊累?”林静指着手机里周莉刚发的照片——婷婷正在台灯下认真学习,“看看人家多自觉!”
深夜,陈明轻声说:“你不觉得这样太过了吗?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林静背对他:“我不能让周莉看笑话。”
周末更成了“魔鬼训练”。林静严格按照周莉提供的方法,每科学习时间精确到分钟。小军稍有分神,她就拿出婷婷对比:“人家婷婷能坐三小时不动,你半小时就受不了?”
有一次,小军偷偷画漫画被林静发现。她一把夺过画册:“就知道画这些没用的!能考上好大学吗?”说着就要撕。
小军突然哭了:“妈,我讨厌学习!我讨厌婷婷!”
林静手一顿,想起周莉昨天在群里说婷婷又得了什么奖,硬起心肠:“现在苦,以后你会感谢我。”
她不时在群里汇报“进展”:“按周莉的方法执行一周,小军已经能早起晨读了!”“感谢周莉推荐的那本数学宝典,小军说很有收获!”
周莉热情回应:“坚持就是胜利!有问题随时问我。”
亲戚们点赞,称赞她们是“家族典范”。只有林静知道,家里气氛越来越紧张。小军变得沉默,陈明也常借口加班晚归。
一个月后首次月考,小军成绩不升反降。数学才65分,英语还跌了十分。
周莉在群里关心地问:“方法是不是没落实到位?婷婷当初也有瓶颈期,我加大了她习题量。”
林静回复:“可能我督促不够,接下来会更严格。”
陈明终于爆发:“你疯了吗?没看见孩子都成什么样了?”
林静红着眼圈:“那你说怎么办?继续让人瞧不起?”
第二次月考,小军数学勉强及格,其他科依旧平平。周莉的话开始变味:“是不是小军基础太差?有些孩子确实不是读书的料。”
林静把手机摔在沙发上。她注意到,周莉最近晒成绩的频率更高了,还常“无意”对比:“婷婷说这次试卷简单,她全班第一。小军应该也有进步吧?”
期末考试前夜,林静督促小军复习到十一点。小军突然发烧,陈明强行把孩子抱上床:“够了!明天还考不考试了?”
林静坐在客厅,翻看家族群聊天记录。周莉刚发了婷婷的复习笔记,工整如印刷体。亲戚们一片赞叹。
她第一次产生怀疑:这样真的对吗?
第三章 假象与真相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
小军站在校门口,手里攥着成绩单,指尖发白。林静快步走过去,几乎是抢过那张纸。
数学78,语文75,英语72……总分比期中考试提高了整整二十分,班级排名前进了十五名。
“妈,我……”小军怯生生地开口。
林静已经举起手机拍照:“别说话,妈妈发个朋友圈。”
照片里只有成绩单局部和她兴奋的侧脸:“严格执行@周莉 的教育方法三个月,小军进步显著!感谢无私分享!”
家族群瞬间沸腾。亲戚们纷纷道贺,称赞林静教子有方,更佩服周莉的方法有效。
周莉很快回应:“太好了!我就说方法对了一定行。婷婷这次还是年级前十,稍微有点退步,数学只有98分。”
林静盯着手机,第一次注意到周莉语气中的不自然。她想起这三个月,小军每天睡不足六小时,没有周末,没有娱乐。而自己呢?辞掉了兼职,全天候监督,夫妻吵架,母子关系紧张。
“妈,我们能回家了吗?”小军轻声问。
林静回过神,摸摸儿子的头:“想吃什么?妈妈今天给你做红烧肉。”
小军惊讶地看着她,眼圈慢慢红了。
晚餐时,陈明看着满桌菜惊讶道:“今天什么日子?”
林静给儿子夹肉:“庆祝小军进步。这三个月,辛苦了。”
小军低头扒饭,肩膀微微颤抖。
夜里,林静收到周莉私信:“静静,婷婷这次数学错了两道选择题,说是粗心。你用的哪本习题集?我参考参考。”
林静回复了书名,鬼使神差地加了句:“其实小军还是跟不上婷婷的节奏,你能把婷婷的错题本拍给我看看吗?让孩子学习学习。”
周莉很快发来几张照片。林静点开大图,发现最下面有一道题用修正液涂改过,但还能看出原来的分数——87分。
不是98分。
林静心跳加速。她想起周莉之前晒的总是奖状和分数,从没晒过试卷原件。一种大胆的猜测浮现在脑海。
第二天,她以感谢为名请周莉母女吃饭。席间,婷婷安静得反常,周莉则不断让女儿展示“最新掌握的奥数题”。
林静笑着打断:“婷婷真棒。小军,去给妹妹买杯奶茶。”
支走孩子,林静假装不经意道:“这次期末试卷难,小军学校好几个尖子生都失手了。听说婷婷班也有个常年前三的才考了八十多?”
周莉筷子一顿:“是吗?我不清楚。婷婷说试卷简单,可能他们班水平高。”
林静不再追问。饭后回家,她搜出婷婷学校贴吧。在一个匿名吐槽帖里,有人提到这次数学压轴题超纲,全年级最高分92。
她想起婷婷的“98分”。
周一,林静请假去了婷婷学校。以“咨询补习”为名,她找到一位教数学的老师闲聊。
“这次期末题难,孩子们考得不太理想吧?”
老师叹气:“是啊,年级最高才92,平均分不及格。”
林静心跳如鼓:“听说有个叫婷婷的女孩考了98?”
老师愣了下:“婷婷?周婷婷?她82分啊,还是改卷放松了的。”
林静道谢离开,在校门口树下站了很久。
回家后,她仔细翻看周莉的朋友圈。那些光鲜的照片,如果放大背景,能看到婷婷厚重的黑眼圈;奖状上的日期有PS痕迹;甚至有一次演讲比赛,周莉晒的是冠军,而官网公示名单里婷婷只是入围奖。
一个个疑点串联起来,指向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周莉在撒谎。
林静没有立即揭穿。她继续在群里“感谢”周莉,私下里开始收集证据。她联系了其他家长,委婉打听;上网查证获奖信息;甚至托人拿到婷婷真实的成绩单。
证据确凿:周莉炫耀的内容,九成是夸大或伪造的。
小军发现妈妈不再逼他学习,忍不住问:“妈,我下次考试要是不好,你会失望吗?”
林静抱住儿子:“不会。妈妈只希望你健康快乐。”
她看着儿子消瘦的小脸,心里针扎般疼。
期末家长会,林静见到了周莉。周围围着一群讨教经验的家长,周莉眉飞色舞地讲述“教育心得”。
看见林静,周莉提高音量:“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就像我婷婷……"
林静微微一笑,没有接话。
她注意到婷婷独自坐在角落,手指紧张地绞着衣角。那身影,和小军被逼学习时如此相像。
第四章 家长会的反转
期末家长会那天,周莉穿着崭新的连衣裙,早早坐在教室第一排。林静则选了角落位置。
班主任表扬进步显著的学生时,念到了小军的名字。“数学提高十多分,总分进步明显。”
几个家长转头对林静投来赞许目光。周莉笑容僵硬,小声对身边家长说:“小军基础差,进步空间大嘛。”
班主任继续分析试卷,提到数学压轴题:“全年级只有七个学生做对,我们班只有一个。”
周莉挺直腰板,等待预期中的名字。
“是陈小军同学。”班主任微笑看向林静,“解题方法很独特。”
教室里响起惊讶的低语。小军数学一直中等,这次却做对了连尖子生都头疼的题。
周莉脸色变了,强笑道:“小军是不是参加了什么特训班啊?”
林静平静回答:“没有,就是用了您分享的方法,加上孩子自己对数学有点兴趣。”
班主任接话:“学习方法重要,但因材施教更重要。每个孩子特点不同,找到适合的节奏才是关键。”
下面请优秀学生家长分享经验。”班主任说,“欢迎周莉女士。”
周莉优雅起身,侃侃而谈“早期教育”“精细化培养”。有家长问孩子叛逆期怎么办,她答:“婷婷从小懂事,没这问题。”
林静注意到几个家长交换了眼神。
轮到林静时,她只说:“每个孩子花期不同,家长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静待花开。”
家长会结束,周莉被几个家长围着。林静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听见周莉说:“小军这次是运气好,碰巧做对一道题……”
“不是运气。”林静转身,声音不大但清晰,“小军每天晚上研究数学到深夜,这是他自己努力的回报。”
周围安静下来。周莉扯出笑容:“是,努力很重要。婷婷每天学习到十一点,从不要我督促。”
“是啊,”林静微笑,“所以孩子们付出都值得尊重。”
她走出教室,感觉胸中块垒稍消。
当晚家族群更热闹了。周莉晒出婷婷过往所有“奖状”,九宫格排得满满当当。亲戚们捧场点赞。
林静只发了一张图:小军伏案学习的背影,配文:“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的孩子,都是父母的骄傲。”
罕见地,几个亲戚单独私信她:“小军妈妈,你是怎么让孩子进步这么大的?”“真的用周莉那套方法吗?”
林静统一回复:“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第二天,周莉来访,带着一摞打印资料:“这是我新整理的学霸笔记,给小军看看。”
林静接过,道谢后果断转移话题。周莉几次想提教育方法,都被林静挡回。
“婷婷最近怎么样?真羡慕你有个这么省心的孩子。”林静看似随意地问。
周莉表情微变:“挺好的,马上要参加全国英语竞赛了。”
“真棒,”林静笑眯眯的,“在哪个赛场?我带小军去学习学习。”
周莉含糊其辞:“具体安排还没出来。”
周莉走后,林静看着那摞“笔记”发呆。小军轻声问:“妈,我还要像婷婷姐那样学习吗?”
林静拉过儿子:“不,我们按自己的节奏来。”
她决定不再陪周莉演这出戏。但也没想揭穿——毕竟,拆穿一个谎言需要更多谎言。
转机来得意外。周末家族聚会,周莉又滔滔不绝婷婷的“新荣誉”。一个年轻亲戚突然说:“莉姐,你说的那个比赛,官网显示取消了呀。”
周莉笑容僵住:“可能你查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