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捕捉灵感碎片」
我之前提出过一个概念:编程式写作。
用Claude Code来处理写作任务,给它精简的上下文资料、明确的指示,然后由它来制定工作计划,先写提纲,再写全文,模块化地完成整个工作。
这个方法本身很简单,但问题在于,很多人仍然在问我:怎么用AI来写作?怎么编程式写作?
之前的编程式写作方法有个重大缺点,门槛比较高。
你要使用Claude Code,首先需要注册Claude账号。然后要学会使用一个IDE,像Cursor或者VS Code。你还要能管理终端、理解本地环境。对于非技术背景的人来说,这个学习成本太高了。
但这个问题也很好解决。
我发现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在Cherry Studio里调用Claude Code,同时把模型切换成Kimi的K2 Thinking。
![]()
Cherry Studio是一个的开源第三方模型客户端。它最近上新了编程Agent的功能——集成了Claude Code的SDK,还支持任意的模型切换。
这意味着,你现在可以在Cherry Studio里直接方便地使用Claude Code,不用再去注册Claude账号,不用再去管终端,不用再管什么本地环境。所有这些复杂的操作都消失了。
而K2 Thinking的思维链能力对处理复杂写作任务更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国产,全过程不给邪恶Anthropic爆一分金币。
让我用一个具体的案例来演示这整个流程。
昨天我写的文章,就是完全用新的写作方法写出来的。
01
灵感式写作
第一步:捕捉灵感碎片
首先,怎样产生文章的想法?
我花了两三天的时间,密集地阅读彼得蒂尔的文章和播客。
在这个过程中,每次看到关键内容,我脑子里就会产生很多想法。但这些想法都是零散的、不完整的。每个想法本身都很好,但它们都只是碎片。
那怎样记录这些零散灵感呢?
我用了钉钉A1的录音卡片。这个录音卡有一个非常好的语音备忘录按键。你按下这一个按键,它就开始记录。松开按键,它就把录音自动发送到钉钉的聊天窗口里,再手动点一下转文字(谁给无招说一下,能不能改成自动转文字)。相当于一个实体版的微信语音按键。
所以我的准备流程是这样的:一边看彼得·蒂尔写的这些文章,一边随手用录音卡片,记录我的想法。
最后把所有这些想法汇总到一个文档里,彼得·蒂尔资料.txt。这个文件里面包含了原文的大量摘录,也包含了我相应的零散想法,还有AI的精辟回答。原文和想法混在一起,形成了一份混杂的资料。
![]()
第二步:建立项目文件夹
接下来,我创建了一个项目文件夹,用来存放这个写作任务的所有相关资料。
这个文件夹里最核心的参考资料是彼得·蒂尔资料.txt。同时我还收集了:一篇彼得·蒂尔之前写的文章、他创办的VC对技术停滞的完整论述、他和扎克伯格的邮件通信、他最近接受的一次专访。
以及文风参考。我放入了一篇我之前写的文章,作为AI学习我写作风格的范本。
还有一个具体的案例。我对一个案例印象非常深刻——Uber创始人对中国公司竞争能带来创新的论述。我专门去找到了这期播客,把这段话摘录下来,要求AI在文章中引用这个具体案例。
![]()
第三步:给AI明确的指令
准备好项目文件夹之后,我非我给了AI比较清晰的指令:
我的核心观点:彼得·蒂尔是一个媒体老师,因为他只能发现问题,但无法解决美国衰落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我的重点参考资料是:你要重点参考彼得·蒂尔资料.txt这个文件作为整个文章的主要逻辑基础。
我的文风要求是:参考我之前写的炒作仙人孙宇晨文章的风格。
我的具体要求是:要引用Uber创始人对中国公司竞争的这个具体案例。
我的工作流程是:先建立项目文档,再写提纲。
我希望你首先把这一切更新工作计划。然后按照工作计划呢模块化的逐步的执行写提纲这个工作。当然,这些指令是我口述的,由转录APP(闪电说,名字有点土炮,但是端侧模型,比Whisper快,好用)输入,所以,讲清楚自己的意图,说清楚你的具体要求和禁止事项,还是一个比较方便的事情。
第四步:模块化写作
提纲确认后,我让AI开始模块化地写作。这是核心步骤,因为Claude Code会自动确保每个部分都只有三四百字。这种任务拆解模式有什么好处?完全避免了幻觉问题。每一个小部分AI都能准确处理。
当然,写作过程说起来简单,但也不是一步到位的。中间也有几个修改过程。
比如标题就改过。我最初的标题是「彼得·蒂尔是一个媒体老师」,但写完全文后,我想把标题换成「彼得·蒂尔是中国的辱追梦男」。标题一换,我就让Claude Code根据新标题重新修改文章中的相应表述,确保核心观点被反复强调了。
![]()
中间还遇到过一个技术问题。
因为Cherry Studio现在还是测试版本,不太稳定,我遇到了一次上下文过长引起的API报错。我用了/clear命令清除了上下文,从头开始。好玩的是,因为我一开始就建立了完整的项目文档和提纲,AI重新根据这些清晰的文档来写,反而写出来更清晰了。
这给了我一个启发:AI也需要遗忘,就像人需要睡觉一样。清空冗余的上下文记忆,重新根据核心文档来执行,有时候效果会更好。
最后,AI自动把所有部分整合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成文大概5000字,整个写作过程花了两小时,主要是我写写停停,刷刷知乎
这篇文章的总成本约10块钱,我用的K2 Thinking Turbo高速版本,输出速度挺快,号称最高速度100 token/s,实际上执行一次比较复杂的任务也就花个一两分钟时间。
![]()
如果用普通版K2 Thinking,API成本会降到1/3,也就是3块多钱,一瓶冰红茶了属于是。
使用下来,K2 Thinking的文风模拟能力挺不错。
我给出的文风参考只有一篇我写的讲孙宇晨的文章,但最后的AI成文,我基本没有修改字词。只是删除了几个内容重复的段落,增加了一两句整活的表述。整篇文章读下来,仍然是非常明显的我的风格。
02
灵感>执行
更重要的其实是写作思路的改变。
之前我讲的编程式写作方法,要求你先完整地表达想法。你需要对着录音APP至少喷个十几分钟,把想法充分表达出来。这对表达能力是有比较高要求的。绝大部分人就是很难连贯性的说十几分钟话。
现在不需要了。
现在你可以随时随地的录音,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这些想法不需要完整,灵感碎片就行。你看某篇资料的时候,脑子里闪过一个想法,你就把它记录下来。这个想法可能只是半句话,可能只是一个观点,可能只是一个数据或者一个比喻。只是一个电光火石般的灵感。
然后,你把这些零散的想法放进一个文档里,喂给编程Agent,让AI来帮你梳理出一个连贯的逻辑,写出完整流畅的提纲,再让AI根据提纲来进行写作。
这进一步地降低了编程式写作的门槛。不需要表达能力,只需要零散的、不完整的想法。
创意工作就应该是这样的。
灵感比执行更重要,灵感比完整表述更重要。你不需要自己先想清楚再讲,只需记录闪现的想法。AI来帮你把灵感碎片串联成完整的叙事。
灵感往往是闪现的。当你在看资料、思考问题的时候,很多灵感就冒出来了。但如果你要求自己先把这些灵感组织成完整的二十分钟的表述,你反而会压制灵感的流动,憋久了容易忘记初心。
捕捉灵感碎片,后续交给AI来整理。这更符合创意工作的本质。
03
Just Download It
那怎样自己开始进行这种灵感式写作呢?非常简单,只需要两步前置准备。
首先,下载Cherry Studio(www.cherry-ai.com),在里面添加一个编程助手。
![]()
点击左上角-助手-下方的+添加助手
其次,去Kimi开放平台(platform.moonshot.cn)申请一个API密钥,然后把它填入Cherry Studio的设置里,选择K2 Thinking模型。
然后准备你的项目文件。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则:精要地给资料,而不是尽可能多地给资料。很多人的误区就在这里——想把所有相关的资料都塞进项目文件夹,结果AI的上下文变得非常复杂,反而写得更差。
你只需要三类文件放进项目文件夹。
首先是最核心的你的想法汇总。你阅读这些资料时产生的思考和灵感,把原文摘录、你相应的思考、AI精辟的回答,都放进这个文档里。
其次是背景资料。不是所有的相关资料,而是真正能驱动你写作的关键资料。比如彼得·蒂尔这篇文章,我没有把他所有的文章都扔进去,只选了一篇他本人写的文章、一篇近期采访和一份他和扎克伯格的邮件记录。
第三是一篇你满意的参考文章,让AI学习你的文风。就这三类,不需要更多。
准备好之后,打开Cherry Studio的Claude Code助手,充分讲清楚你的意图:要写什么、篇幅多长、核心观点是什么、重点参考哪个文件。让AI去扫描资料、建立提纲、制定执行计划。
关键是要让AI做结构化的工作,你只需要提供灵感、资料和明确的意图。
![]()
新的写作方法,关键在于思考流程的改变。
之前的AI写作方式,要求你先把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你需要对着录音APP至少喷十几分钟,一次性地讲清楚你的想法,然后才能交给AI去执行。这对表达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且会压制灵感的自然流动。
新的编程式写作方式是,你看到资料时脑子里冒出什么,就把什么记下来,不需要组织,不需要完整。
这些零散的想法混在一起,看起来很混乱,但恰恰是因为这种混乱,它们保留了最原始的、最有生命力的灵感。
然后,你把这些碎片交给AI去整理。AI来帮你梳理出逻辑、生成提纲、执行写作。
灵感往往就是在这种自由流动的状态下产生的。人不被要表达完整的压力束缚,反而能产生更多、更好、更新鲜的想法和创意。
(本文配图由 ChatGPT 生成,Claude Code within Cherry Studio +K2 Thinking 辅助写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