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10月,大清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门口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叫花子”,个个跪地磕头,痛哭不止,他们就是已经亡国的琉球国使者林世功、向德宏和情报官毛精长。三人历尽艰辛,辗转来到这里,请求大清派兵救援,赶走强敌,重返家园。泱泱大清大方异常,给了三人足足300两白银的盘缠让他们自行回去,却闭口不谈出兵帮助琉球复国的事。他们三人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整整跪了一个月,终而无用。
1880年11月20日,在听闻清政府准备与日本签署有关琉球的绥靖条约时,绝望的林世功决定死谏。他来到总理衙门前,将最后一封“以死乞师”的书信呈送总理衙门,最后一句写道:还我君王,复我国都,以全臣节,则功虽死无憾矣!也就在这一天的中午,林世功走至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大街上,当众举刀引颈自杀,顿时血溅满地,壮烈牺牲,年仅38岁。自决前他还曾题《绝命诗》两首,其一为:
古来忠孝几人全,
忧国思家已五年。
一死犹期存社稷,
高堂专赖弟兄贤。
其二为:
廿年定省半违亲,
自认乾坤一罪人。
老泪忆儿双白发,
又闻噩耗更伤神。
林世功之死,多少触动了清朝的统治者,慈禧太后叹道:“此诚忠臣也!实属可悯。”赐银二百两,将其安葬于通州张家湾琉球国人墓园。
![]()
林世功(中间)与其同伴
从照片可以看出,年仅38岁的林世功白发苍苍,和中国历史上“一夜愁白头”的伍子胥一样,深沉的家国之恨。
行文至此,忍不住流下热泪。
从此,中国永远失去了这个原来叫“琉球”的地方,成了日本的“冲绳”。
琉球之名,最早见于隋朝。当时的羽骑尉朱宽奉隋炀帝之令出海,见到这一岛屿“地界于万涛之间,蟠旋蜿蜒,若虬龙浮于水中”,随即将之命名为“流虬”,唐朝时更名为“流求”。明太祖朱元璋再次改名为“琉球”—石之有光为“琉”,磨圆的玉石叫“球”,意思是海中发光的美玉。
1372年,朱元璋对琉球中山王察度发布诏谕,喻示着从那时候开始,琉球已成为明王朝的藩属,从此琉球就开始向中国进贡,琉球历代国王也都接受中国册封。1646年,琉球使节再次来华觐见大清顺治皇帝,从此琉球与清廷往来不断。1662年,清廷派遣兵科副礼官张学礼出使琉球。此后,每逢琉球新王继位,都有清朝使节前往册封、庆贺。1663年和1756年,康熙和乾隆分别赐印给琉球国王,乾隆所赐之印写有“琉球国王之印”字样。以上历史事实童叟无欺,如假包换。
后来,日本明治维新,国力日渐强盛,遂把扩张的矛头对准朝鲜半岛和大清,南边的琉球首当其冲。
日本对琉球的吞并是一个经过长期谋划、步步推进的过程,最终以武力手段灭亡了一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主权国家。
1609年.日本萨摩藩武力入侵琉球,俘虏国王,开启对琉球的渗透和控制,但琉球仍保持与中国明清王朝的宗藩关系。
1872年,日本趁琉球使者赴日之机,单方面宣布将琉球国降格为日本的“琉球藩”,这是吞并的第一步。
1875年,日本强令琉球停止向中国朝贡,改用日本年号,并派兵驻扎,企图切断中琉之间数百年的宗藩关系。
![]()
1879年处分(废藩置县)日本武力占领琉球首里城,琉球国王尚泰及皇太子中城相继作为人质被掳到东京,正式废黜琉球藩,琉球北部数岛并入鹿儿岛县,南部诸岛设为冲绳县,琉球王国灭亡。
为给吞并行为制造“合法性”,日本政府刻意篡改历史,宣称琉球自古以来就归顺日本,营造“琉球归顺”的假象。并且彻底销毁了琉球国的皇室档案,断绝了琉球的历史文化。
日本为什么处心积虑地要把琉球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看看世界地图就明白了。琉球正处在第一岛链的中心位置,堵在日本南下的大门口。而日本沿第一岛链南下的航道直通南太平洋诸岛那里有日本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可以说,这条南下的航道就是日本的生命线。所以二战时,日本拼着惹怒美国的风险也要打通它。
![]()
日本对琉球的吞并,是其近代走向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第一步。这一过程不仅彻底改变了琉球群岛的政治地位和文化生态,其遗留的合法性与地位问题,至今仍在以不同形式产生影响。日本的吞并行为严重违反当时的国际法,导致“琉球问题”成为历史悬案。二战期间,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的主权应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其他由盟国决定的小岛之内,这从法理上剥夺了日本通过对外扩张攫取的领土权利,其中也包括琉球。战后琉球由美国托管,在1972年将琉球的行政管理权单方面移交日本,但其主权归属在国际法层面上始终未最终确定。
琉球在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的藩属国,直到1879年被日本强行吞并。中国政府从未承认日本对琉球的主权。二战后初期,中国曾有机会提出琉球问题,但未能实现收回。
自1972年以来,日本对琉球(其称冲绳)进行了长期的实际管辖,将其视为本国领土,并在此建立了完整的治理体系。目前,国际社会普遍默认日本对琉球拥有主权,尽管在法律上存在争议,但改变现状需要强大的政治和外交动力。美国在琉球设有重要军事基地,其战略利益使其倾向于维持现状。
![]()
琉球内部存在“琉球复国运动”,部分民众对日本政府的政策不满,有寻求更大自治权甚至独立的呼声。支持琉球脱离日本,是维护二战战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应该坚持的铁的原则,是应该伸张的国际正义。中国可以继续坚持琉球主权未定的法律立场,并支持学界进行相关历史与国际法研究,为可能的未来交涉奠定舆论基础。
总而言之,中国收回琉球在法律和历史情感上存在依据,但在现实中面临以日美同盟为基础的巨大地缘政治障碍,短期内实现主权变更的可能性极低。更现实的关注点可能在于如何利用这一“历史悬案”作为外交筹码,以及观察琉球内部社会动态的长期发展。
任何最终的解决方案都必须考虑琉球民众的自决权,这既是道义要求,也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