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冬,琉球使臣林世功再次来到大清衙门府请求大清出兵,以解日本围困之压力。
可当时大清内忧外患,无暇东顾,加之大清海军实力不济,大清一直不给林世功回话。
后来,林世功无奈之下,只能挥剑自刎,以死谏祈求清朝出兵复国。
当时一向强硬的慈禧太后闻讯也不禁动容,特赐银厚葬,并给林世功家属拨款200两白银进行安抚。
后来,与林世功一同葬在通县张家湾立禅庵村的,还有13位琉球使臣。他们与林世功一样,为了琉球鞠躬尽瘁,可最终并没有等来如愿的好消息。
但也正因为林世功等人的事迹,传达着中国与琉球的几百年血脉情愫,也见证了一段不寻常的历史。
![]()
东海明珠,万国津梁
琉球,又名琉求、琉虬、琉球群岛,日本称之为“冲绳”,位于我国台湾省与日本之间的太平洋上,蜿蜒一千余公里。
琉球群岛总面积约3600平方公里,早在隋唐时期就与我国有过交流和往来。
到了宋朝,琉球群岛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后来分裂为中山、北山、南山三个政权。
明朝建立后,中原文化达到巅峰。明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遣使杨载出使琉球,中山王察度率先归附,几年后北山、南山亦相继来朝。
当时琉球三个政权还处于分裂状态,犹如我国的三国时期相互攻伐,朱元璋知道后有意调解,专门写了一道诏书,劝和三王“息兵养民”。
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中山国完成了对北山和南山的统一,国王尚巴志被明朝册封为琉球国王。
自此,历代琉球王均由我国册封后方可获得合法统治地位。
![]()
当时琉球远居海外,文化落后,造船技术较差,经常会发生海难。
数据显示,在琉球作为我国藩属国的500年时间里,共发生了600多起海难,造成3000余人罹难。
正因如此,明朝时期常常会给琉球赠送海船,派遣专业的航海人才和造船人才奔赴琉球,以支持琉球的航运发展。
据《历代宝案》记载,永乐至宣德年间由闽浙拨付船只至少有五艘。
更为关键的是“闽人三十六姓”的迁入,极大促进了琉球的各项发展,一跃成为东北亚地区较发达的地区。
那些从福建移居琉球的中国人,一到琉球就受到了琉球国王极高的礼遇与器重。
不仅拜受官职,而且赐予房产和免税田地,并规定“子孙世袭通使之职,习中国之语言、文字”,这就是后来的“闽人三十六姓”。
而他们居住的地方被叫作“唐营”,也就是现在的“久米村”。
![]()
强邻觊觎,忠魂泣血
公开资料显示,在后来500年的时间里,琉球共向明、清两朝朝贡达884次之多。
中琉凭借贸易互通,一下子将琉球打造成了整个东北亚和东南亚的贸易中转站,有着“万国津梁”的美誉。
但也正因为此,一方面琉球经济高度发达,另一方面琉球地理位置绝对优越,使得日本垂涎三尺,开始将目光盯在了琉球身上。
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日本地方军阀萨摩藩武力入侵,强迫琉球向日本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