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诗词
编辑/2025年11月19日
![]()
唐代诗人来鹄,生卒年不详,却以几首咏物小诗留名文学史。他的笔触不追盛唐气象,偏于细处着墨,于花草禽虫、市井百态中寄寓深情,三首选诗《惜花》《子规》《蚕妇》尤见其匠心。
![]()
一、《惜花》
原文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讲解
春日一场雨,洗尽了花事。诗的前两句以“初见”与“全无”对比,写尽花期短促、雨打花残的猝不及防。雨前刚瞥见花间初绽的娇嫩花蕊,雨后便只剩满枝绿叶,再无花影——这份失落藏在平实字句里,像极了人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怅惘。
后两句更妙:蜂蝶不知花已凋零,纷纷飞过墙头,仿佛疑心春色移到了邻家。诗人不直说自己惜花,却借蜂蝶的“误会”托出深意:连虫鸟都眷恋春光,人对美好逝去的不舍,便在这天真的猜疑中愈发真切。全诗无“惜”字,却字字是惜,于细微处见柔情。
![]()
二、《子规》
原文
月落空山闻数声,此时孤馆酒初醒。
投人语若似伊泪,口畔血流应始听。
讲解
子规即杜鹃,传说为蜀帝杜宇魂化,啼声凄切,古人常借以写悲。来鹄此诗,将子规啼与旅人愁结合,愈显孤苦。
“月落空山闻数声”,冷月、空山、孤馆,已铺垫出凄清背景;“酒初醒”三字,点出旅人从醉梦中惊醒,更添茫然。后两句翻进一层:子规的啼鸣,像是对着人倾诉血泪,可即便口畔啼出血来,又有谁真的倾听?
诗人借子规的“不被理解”,写尽世间失意者的孤独——多少心声如杜鹃啼血,却终究无人理会。语淡情深,余味绵长。
![]()
三、《蚕妇》
原文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讲解
这是一首写蚕妇辛劳的讽喻诗,与张俞“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异曲同工,却更显辛辣。
前两句直写蚕妇辛劳:从早到晚采桑,连花开的好时节都不得空闲。后两句以假设作讽:若蚕妇也懂得追逐繁华享乐,那养尊处优的“黄金屋里人”(指富贵者)就要挨冻了。
短短四句,点出贫富对立的本质:富贵者的安逸,全赖底层劳动者的牺牲。语言直白,却字字带刺,见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
【后絮】
来鹄的诗,没有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却以“小题材”见“大情怀”。无论是惜花的细腻、闻鹃的孤苦,还是悯农的尖锐,都源于他对生活的敏锐体察。这些诗如同一面镜子,照见自然的流转、人情的冷暖,也让我们在千百年后,仍能感受到那份真切的生命共鸣。
![]()
唐代诗人来鹄
图片由豆包制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