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北京首都机场上演了一场现实版“谍影重重”。日本安斯泰来制药驻华高管收拾行李准备回国“荣休”时,被国家安全机关当场拦截。这个在“中国日本商会”担任要职的“体面人”,西装革履的外表下竟藏着间谍身份。2025年7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揭开了这场长达两年的暗战——间谍罪成立,判处三年六个月有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这绝非孤例。从2015年至今,已有超过十名日本公民因涉嫌间谍活动被中国依法处理。他们大多顶着学者、商人、游客的合法身份,活动轨迹却诡异地重合在军事基地、科研设施等敏感区域。2005年,两名日本人携带军用级GPS设备在内陆测绘,精度精确到厘米级;2024年,六名以考察温泉为名的日籍人员,租车直奔偏远地区科研设施,背包里装的全是测绘工具。
医药领域更是间谍活动的重灾区。安斯泰来高管利用商会职务,频繁接触行业峰会、政策研讨会,通过加密邮件传递情报。安全专家指出,跨国药企的间谍往往具备三大特征:平均潜伏期5-8年,70%担任管理职务,80%涉及商业机密窃取。他们以“技术交流”“市场调研”为幌子,实则觊觎我国医药研发数据、医保政策等核心情报。
![]()
image
回看历史,日本对华情报渗透早有传统。上世纪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表面经营铁路,暗地豢养4500名情报员,连地方官员的生活习惯都记录在册。如今手段更加隐蔽——某日企高管连续三年资助高校科研项目,实则窃取实验室数据;某商会代表组织“中日医疗合作论坛”,私下套取医保政策动向。
国家安全机关披露,境外间谍常以“三步走”实施渗透:先通过商会、学术机构建立人脉,再以合作名义接触敏感信息,最后用加密技术传递情报。安斯泰来案中,该高管正是利用药企供应链管理权限,获取了我国医药储备、疫苗研发等关键数据。
![]()
image
当法庭宣判槌落下时,东京外务省曾叫嚣“保障日企权益”。我国外交部用八个字回击:违法必究,不分国籍。这起案件犹如一面镜子,照见某些国家从未改变的野心——从满铁时期的武装侵略,到今天的商业窃密,变的只是面具,不变的仍是那颗虎视眈眈的心。
如今,越来越多的“安斯泰来”正在现形。2024年,光明日报评论部副主任董郁玉因间谍罪获刑七年;2022年,某央媒记者与日本外交官接头时被当场抓获。这些案例警示我们:隐蔽战线的较量从未停歇,而守护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正由每一个警惕的公民共同铸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