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14 日,河南一位酒店经营者王女士发布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她经营的酒店位于当地一栋公寓楼的三至六层,原本客源稳定、口碑良好,却自 5 月起被楼下新开的 KTV 彻底打乱了经营节奏。这家 KTV 几乎 24 小时不间断营业,高分贝的音乐与顾客的喧闹声从早到晚穿透楼层,深夜至凌晨 4 点的蹦迪时段更是噪音峰值,严重干扰酒店房客休息。五个月时间里,酒店收到大量投诉与差评,生意一落千丈。尽管初期双方达成每日 500 元的补偿协议,KTV 累计支付 6 万元后,于 10 月突然停止转账,声称已做隔音改进且分贝达标。但王女士深夜实测室内分贝高达 40 余,远超 35 分贝的扰民标准,这场围绕噪音与补偿的纠纷,让两家相邻的经营者陷入僵持,也暴露了商业经营中邻里权益协调的难题。
![]()
王女士在当地经营酒店多年,选址时特意看中这栋公寓楼的地理位置 —— 临近商圈且环境相对安静,三至六层的格局也能保障客人居住的私密性。经过精心装修与运营,酒店凭借干净的环境、贴心的服务积累了不少回头客,线上评分长期保持在 4.8 分以上,生意一直稳步发展。她从未想过,一场突如其来的 “邻居” 入驻,会让苦心经营的事业濒临困境。
2025 年 5 月,公寓楼二楼开始装修,施工噪音虽有影响,但王女士想着装修完成后便会恢复平静,并未过多在意。直到 5 月中旬,二楼的经营业态揭晓 —— 一家 KTV 正式开业,这让王女士心里泛起了嘀咕。“公寓楼里开 KTV,而且就在我们酒店正下方,当时就担心会有噪音问题,但想着对方可能会做隔音处理,也就抱着观望的态度。” 王女士回忆道。
然而,KTV 开业后的实际情况远超她的担忧。这家 KTV 没有严格的营业时间限制,从上午 10 点开始营业,常常持续到次日凌晨 4 点,甚至有时会通宵营业。高分贝的流行歌曲、重金属音乐通过墙体与地板传导至楼上酒店,客房内清晰可闻。尤其是深夜时分,KTV 里的蹦迪音乐、顾客的划拳声、尖叫声交织在一起,形成持续的噪音污染,让酒店里的房客难以入眠。
有房客在退房时向王女士抱怨:“晚上 12 点后音乐声就没停过,床都跟着震动,好不容易眯一会儿,又被突然的尖叫声吵醒,根本没法休息。” 还有带着孩子出行的家庭房客,因噪音影响孩子哭闹不止,无奈选择提前退房。随着类似的投诉越来越多,酒店的线上差评也开始扎堆出现。“噪音太大,完全无法入睡”“楼下 KTV 通宵蹦迪,花钱买罪受”“再也不会来住了,体验感极差”…… 短短五个月时间,酒店的线上评分从 4.8 分跌至 3.2 分,差评数量累计超过百条,直接导致客源锐减。
王女士展示了酒店的订单后台,5 月之前,酒店的月订单量稳定在 300 单左右,而 10 月的订单量仅为 80 余单,营业额下降了近 70%。“很多老顾客看到差评后都不来了,新顾客也大多被差评劝退,员工看着生意冷清,也人心惶惶。” 王女士无奈地说,为了减少损失,她不得不将受噪音影响严重的 8 间客房暂停售卖,但即便如此,剩余客房的入住率也不足 50%。
![]()
噪音问题出现后,王女士第一时间找到楼下 KTV 的老板沟通。起初,KTV 老板并不承认噪音影响了酒店经营,认为自己的经营符合规定,且已经做了基础的隔音处理。双方多次协商无果,王女士无奈之下只能向物业、环保部门投诉。
环保部门上门检测后,出具了噪音超标报告,明确指出 KTV 的经营活动产生的噪音已超出居住区域的环境噪音标准,对周边居民与商户造成了影响。在物业与相关部门的介入调解下,KTV 老板终于承认噪音问题对酒店造成了损失。2025 年 5 月 10 日,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书面协议。
协议中明确约定,因 KTV 噪音影响较大的酒店客房有 8 间,考虑到部分时段噪音影响相对较小,双方协商按 5 间客房的损失计算,KTV 需每日向酒店支付 500 元的经济补偿,直至噪音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当时想着能拿到补偿,也希望对方能尽快整改噪音问题,毕竟大家都是做生意的,不想把关系闹太僵。” 王女士说,协议达成后,KTV 老板按照约定,每日按时转账 500 元,这让她暂时松了口气。
从 5 月 10 日到 10 月 9 日,五个月的时间里,KTV 累计向王女士支付了 6 万元补偿款。这段时间里,王女士也能明显感受到,KTV 的噪音确实有所减弱,酒店的投诉与差评数量也有所下降,经营状况逐渐趋于稳定。她本以为,只要对方持续整改,噪音问题终会得到解决,两家可以和平共处、各自经营。但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份短暂的平衡在 10 月 10 日被打破。
2025 年 10 月 10 日,王女士像往常一样查看手机转账记录,却发现并未收到 KTV 的每日 500 元补偿款。她以为是对方一时疏忽,并未在意,可接下来的几天,补偿款始终没有到账。王女士主动联系 KTV 老板询问情况,对方的回应让她始料未及。
KTV 老板表示,自从达成补偿协议后,他们已经投入资金对 KTV 进行了隔音升级改造,更换了隔音棉、加装了隔音板,还调整了音响设备的摆放位置,目前噪音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他还提供了一份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报告显示,在 KTV 正常营业时段,酒店客房内的噪音分贝值已达到相关标准。
同时,KTV 老板还提到,五个月时间里已经累计支付了 6 万元补偿款,这笔费用已经给 KTV 的经营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现在实在无力继续支付。他认为,既然隔音已经达标,噪音不再对酒店造成影响,之前签订的补偿协议就应该作废,无需再支付后续补偿款。
对于 KTV 老板的说法,王女士无法接受。她表示,虽然对方确实做了隔音改造,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深夜蹦迪时段,酒店客房内的噪音依然很明显。为了验证自己的说法,王女士购买了专业的噪音检测仪器,在 10 月中旬的几个深夜进行了实测。
实测结果显示,凌晨 1 点至 4 点期间,酒店受影响最严重的客房内,噪音分贝值稳定在 42 至 45 分贝之间,最低时也有 40 分贝。而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域的夜间环境噪音标准值为 35 分贝,王女士实测的数值明显超出了这一标准,属于噪音扰民。“他提供的检测报告可能是在白天或者非高峰时段测的,深夜蹦迪时的噪音根本不达标。” 王女士拿着实测数据说,顾客的投诉也能证明这一点,虽然比之前有所减少,但仍有不少房客反映噪音问题。
双方就噪音是否达标、补偿协议是否继续履行等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KTV 老板坚持认为自己已经履行了整改义务,无需再支付补偿;王女士则表示噪音依然超标,对方应当继续按照协议支付补偿,或者彻底解决噪音问题。多次沟通协商无果后,双方的矛盾逐渐升级,甚至在电话中发生争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