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一冷,稍微动两步就喘得不行,总以为是老毛病又犯了。”在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诊室,68岁的张大爷边咳嗽边说。随着近期气温骤降,各大医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患者数量明显增加。11月19日是第24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为“呼吸不顺畅,当心慢阻肺”。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主任谢中兰提醒,老年人若出现长期咳嗽、气短等症状,须警惕慢阻肺来袭。
被低估的“老年呼吸胁”
作为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并列的四大慢性病之一,慢阻肺在老年人群中高发,却常被忽视。疾病初期患者可能仅在爬楼梯、干重活时偶尔气短,或早晨出现轻微咳嗽,常被误认为是年龄增长导致的“老气”“小感冒”。正是这种“不重视”,让很多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等到出现明显呼吸困难、日常活动受限再就诊时,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如何早期识别?谢中兰给出了明确信号:若出现“两年三个月”咳嗽规律——连续两年中,每年咳嗽、咳痰时间超过三个月,同时伴随体力下降、活动后气短,就必须及时到医院做肺功能检查。
这些老人要重点警惕慢阻肺
慢阻肺的发病是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老年人因肺功能自然衰退,成为高危人群中的重点群体。谢中兰说,符合以下条件的老年人,都应纳入慢阻肺筛查范围:长期吸烟或有吸烟史者,这是慢阻肺最主要的致病因素;长期接触粉尘、化学物质;有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症状;幼年时期有过严重呼吸道感染者。
每到冬季,慢阻肺患者就会进入“难熬期”,病情发作或加重的概率显著上升。谢中兰分析了其中关键原因:一方面,冷空气会直接刺激气道,慢阻肺患者的气道本身存在慢性炎症,敏感性远高于健康人,冷空气易引发气道痉挛,导致咳嗽、气喘加重;另一方面,冬季气候干燥,病毒、细菌更易滋生,而患者的气道黏膜防御功能受损,纤毛摆动能力下降,难以抵抗病原体入侵,极易引发肺部感染,形成“感染—病情加重—肺功能下降”的恶性循环。
慢阻肺可防可控 护理是关键
尽管慢阻肺病程长、易反复且难以根治,但谢中兰认为,它是一种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通过科学干预完全能控制病情,让患者保持良好生活质量。冬季是慢阻肺护理的关键期,日常防护中,戒烟是“第一要务”。无论烟龄长短,戒烟后肺功能下降速度都会明显减缓,症状也会随之减轻,同时要远离二手烟、油烟、粉尘等刺激性气体,雾霾天外出务必佩戴口罩。运动锻炼也不可或缺,走路是最适合老年人的方式,每天坚持15分钟,以不产生气促为度;还可练习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每次10分钟~15分钟,帮助增强肺功能。此外,慢阻肺患者易因病情反复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家人的心理关怀不可或缺,耐心安慰和鼓励能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希望更多老年人和家属能重视“呼吸不畅”这一信号,主动筛查、规范治疗、科学护理,让每一次呼吸都更顺畅,让晚年生活更有质量。
来源:京九晚报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