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在上海古北办事,可能随便走进一家便利店想买瓶水,收银员抬头就问用日语问“你好”,货架上的纳豆、味噌全是日文包装,公告栏里连停水通知都印着中日双语。
若不是窗外飘着的五星红旗,真会恍惚以为置身东京新宿,这种“身在中国却满是日式风情”的场景,在古北、虹桥一带早已不是新鲜事。
据2024年,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登记的数据来看,长期在上海居住的日本籍人士稳定在5.2万人左右,且近年来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
这些人不是来旅游的,更不像跨国公司短期派驻的员工那样频繁流动,而是不少家庭已经在上海度过了五到十年,孩子在这里出生,老人也跟着来安度晚年。
这些日本人大多数都在古北新区,这里被当地居民戏称为“小东京”,日本人占该区域外籍人口的42%,在黄金城道周边的几个高端社区里,日本住户的比例甚至超过了83%。
走在小区里随时能听到日语对话,晾晒的衣物也多是日式风格的家居服。
除了古北,虹桥和浦东金桥也是日本人重要的聚集区。
这不禁让人想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日本人在上海安营扎寨。
其实,这离不开日资在上海的扩展,长宁区作为日企集中地,已经吸引了近1500家日资企业入驻,占全区外资企业总数的近四分之一。
从传统的贸易公司、精密制造工厂,到新兴的金融科技企业,几乎覆盖了日本优势产业的各个领域。
而浦东金桥更是日企的产业高地,2000多家日企在这里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汽车零部件、半导体材料、精密仪器制造等领域的龙头企业都在此设厂,不仅带来了技术,更提供了大量适配日本籍员工的就业岗位。
很多日本人白天在金桥的工厂上班,晚上回古北的家里休息,工作和生活形成了稳定的闭环,不用面对跨城通勤的奔波。
并且,还有不少日本人在日本和上海两地跑,上海到东京的直飞航班密度非常高,每天从浦东、虹桥两大机场起飞的直达航班超过20班,飞行时间大多在2小时25分钟到3小时之间,比从上海到北京的高铁还快。
机票价格也十分亲民,除了节假日高峰,平时经济舱票价经常在900到1600元之间。
比如11月中旬的HO1379航班,早上8点25分从浦东起飞,12点就能到东京成田机场,票价才1328元。
这种便利让很多日本人选择周五下班直接飞东京,陪家人过个周末,周日晚上再搭最晚的航班回上海,周一早上刚好能准时上班,完全不耽误两边的生活。
比起东京,上海的生活还非常好,在东京市中心,一套60平米的公寓月租往往要人民币1.5万元以上,还大多是没有阳台的老房子。
而在古北新区,同样的价格能租到100平米左右的三居室,带阳台和独立厨卫,居住空间宽敞不少。
生活节奏也更舒适,东京的地铁早晚高峰能把人挤成纸片,上海的公共交通虽然也忙,但至少不用经历“推人上车”的窘境。
便利店的服务员会耐心地等你选完商品,餐馆的上菜速度也比东京快得多。
更关键的是,上海的日式生活配套几乎做到了“无缝衔接”。
以古北为中心,3公里范围内就有67家日式餐厅,从平价的居酒屋、拉面店,到高端的怀石料理应有尽有,味道和日本本土相差无几。
小区楼下的日系超市里,货架上摆满了从日本进口的纳豆、味噌、昆布,甚至还有专门的“赏味期”标签,和东京的超市一模一样。
地铁站、医院、药房的公共标识都有日文标注,部分餐馆和超市还支持日元支付,小区物业更是配备了24小时日语服务,哪怕深夜家里水管坏了,打个电话就能找到会说日语的维修人员,完全不用为语言问题发愁。
并且,上海日本人学校在浦东和虹桥都有校区,为数千名日籍学生提供从小学到高中的完整教育,课程设置完全对标日本本土,连教材都是同步更新的。
学校里的老师大多是从日本外派来的,同学也全是日本孩子,课余活动也是日式的棒球赛、文化祭。
上海的日本人这么多,其背后还是有隐患的。
日本曾以“文化交流”“实地调查”为名,在中国搜集各种情报。
如今在沪的5.2万日本人中,不少人在汽车、半导体等核心产业工作,熟悉上海的产业布局和城市规划,有些人甚至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出入开发区、保税区等敏感区域。
如果一旦开战,这些日本人可能构成威胁,但也不否认也有一部分有好人的存在。
无论如何,对于日本在上海无门槛的扎根,一定要警惕,避免成为国中之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