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观八闽)
全域推进“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让福州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供水格局,基本实现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历史性转变。
山海之间的“水困”与破题
闽都福州,派江吻海,山水相拥。
然而,这份大自然馈赠的背后,却隐藏着水资源分配的天然难题:海潮溯江,咸涩难饮;东岸盼水,西麓空流。这种空间分布的不均衡,不仅影响着居民日常生活,更制约着区域协调发展。
在连江县壶江岛,海岛居民长期依赖船舶运送淡水,“一旦遇到台风等极端天气,船舶停航,岛上就会停水。平时加上船舶运输的费用,水价也贵。”因岛上生活不便,岛民们纷纷外迁,曾经的万人小岛,如今常住人口仅剩2000余人。
沿海重点发展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接近极限,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受阻。在长乐松下镇,作为工业重镇,原有水厂布局及供水管网更新渐显不足,辖区内100多家企业部分长期向福清市购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民生之痛同样不容忽视。在闽清县白中镇、白樟镇,因小水厂管理不到位、设施老化,自来水时有浑浊和土腥味,让居民们的日常生活饱受困扰。“遇到暴雨时,水很脏,喝得不放心。”村民的担忧声声入耳。
![]()
闽江南北岸。福州市水利局供图
“织网”“通脉”与“活络”三部曲
面对水资源东西不均、咸淡交困的天然困局,福州出台《关于推进全域治水建设更加美好海滨山水城市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动人口、经济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均衡;同时,推动水资源配置提质增效,加快实施闽江口城市水资源配置标志性工程,解决区域供水量不足、水质提升等问题,确保市民群众既要有水喝,更要喝好水。
![]()
“一闸三线”莒口水闸。福州市水利局供图
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一闸三线”工程的全线贯通,标志着福州在破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上迈出关键一步。自该工程通水运行以来,水源水质持续稳定达到或优于Ⅱ类水标准。工程年引水量可根据需求动态调整,在满足平潭及闽江口南岸城市群用水需求的同时,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截至2025年10月底,该工程已累计向长乐供水2.56亿吨、向福清供水2.48亿吨、向平潭供水6511.12万吨,有效缓解了平潭及闽江口南岸城市群的缺水矛盾。
![]()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福州市水利局供图
如今,“一库三线”的蓝图已经绘就,这一被纳入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重大工程,计划在大樟溪新建库容5亿立方米的龙湘大型水库,建设全长168.85公里的三条输水线路,进一步完善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
全域推进“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让福州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供水格局,基本实现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历史性转变。
福州通过建设现代化水资源配置网络,系统性提升了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截至2025年10月底,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累计投入38.16亿元,开工、新改扩建规模化水厂30个,铺设供水管网8479.35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9.21%,位居福建省前列。
构建安全韧性集约高效水资源配置新格局
福州市坚持“节水优先”,系统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将节水理念贯穿于水资源管理全过程。
全市用水总量从“十四五”初期的23.09亿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21.03亿立方米,通过推广节水技术、强化用水监管,全市已完成1285家省级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创建。同时,福州大学城片区12所高校建立高校节水联盟,探索运用“效益分享型”合同节水模式,吸引节水企业投资超千万元,年节水量超292万吨,打造了高校节水“福州样板”。
水资源优化配置,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在永泰,大樟溪的稳定灌溉让万亩茶园亩产稳步提升,茶旅融合产业年增收持续走高;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一闸三线”双水源保障,吸引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扩产,水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增量的路径日益清晰。
从阡陌乡村到产业高地,从民生福祉到经济动能,水不再是制约发展的“瓶颈”,而成为润泽万家的幸福源泉、牵引转型的绿色动能。这种转变,得益于福州持续推进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展现了水资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韧性。这条贯通古今、连缀山海的水脉,不仅悄然改变着千家万户的生活,更重塑着千年闽都的发展轨迹,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