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日报)
转自:邯郸日报
![]()
李书岭
日前,我赴京小住一段时间,返程归家后,仍习惯性前往学步桥广场散步。抬眼间,看见学步桥头新立了一尊女子舞姿铜像。雕像体态轻盈,舞姿灵动,如玉树临风,格外醒目,将舞者的曼妙瞬间定格在眼前。走近细观,底座标牌上的文字清晰映入眼帘,内容如下:
“《赵舞惊鸿》
《赵舞惊鸿》雕塑,以邯郸‘踮屣舞’翩若惊鸿的姿态为创作灵感,定格舞者翩跹瞬间,再现战国时期赵国舞蹈踮足旋跃之姿,凝练出轻盈飘逸的独特气韵。”
读罢标牌介绍,再凝视这尊雕像,我心中不禁泛起阵阵涟漪。
邯郸学步桥,因《庄子·秋水》中“邯郸学步”的典故闻名遐迩。传说古时燕国一少年,因艳羡赵国人优雅的步态前来学习,却因不得其法,不仅未能学成,反倒忘了自己原本的走路方式,最终只能匍匐而归。这则寓言历来被用以告诫世人:不可盲目模仿,否则终将失却自我。
不过,有学者经考证提出新见:“邯郸学步”所学或许并非寻常步态,而是赵国一种名为“踮屣”的特色舞步。这种舞步需“抬起脚跟、以脚尖着地旋转飞舞”,与西方芭蕾舞竟有几分神似。依此观点,那位燕国少年未必是寓言中可笑的“模仿者”,反倒可能是一位执着追求高雅舞蹈艺术、却不幸遭遇挫折的求学者。而《赵舞惊鸿》雕塑的设立,正是对“邯郸学舞”这一历史新解的艺术化呈现与肯定。
这尊雕塑的落成,蕴含着多层面的深远意义:
其一,重塑历史叙事,丰富文化内涵。
雕塑引入“邯郸学舞”的新解,为“邯郸学步”这一古老典故提供了更温暖的解读视角,不再是单一的“盲目模仿”警示,更添了对“美”的追求与艺术执着的赞颂。这一解读打破了传统寓言的局限,让学步桥乃至邯郸的历史文化层次更显丰富,也激发了公众对地方文化历史的深入探讨与兴趣。
其二,活化文化遗产,提升旅游体验。
雕塑成为学步桥景区新的视觉焦点与文化地标。它将静态的古桥与动态的艺术想象巧妙融合,大幅增强了景区的艺术感染力与文化吸引力,既能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更能为邯郸文化旅游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其三,连接古今艺术,彰显文化自信。
“惊鸿”一词,常让人联想到已失传的唐代《惊鸿舞》,其舞姿轻盈飘逸、柔美灵动,意在描摹鸿雁翱翔的优美形态。雕塑以“赵舞惊鸿”命名,巧妙将战国赵地的舞蹈想象与后世经典舞蹈意象相连,跨越时空彰显出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丰富多样与一脉相承。这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致敬,更体现了邯郸对自身深厚文化底蕴的自信与展示。
其四,促进艺术普及,激发公众兴趣。
雕塑以直观生动的艺术形式再现古代舞蹈,能有效激发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舞蹈文化的兴趣与好奇。让经典文化意象焕发出跨越时空的感染力,助力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实现更广泛的传播与普及。
总而言之,学步桥头的《赵舞惊鸿》塑像,绝非简单的环境装饰,更是对邯郸历史文化的深度解读与创意表达。它突破固有寓言叙事,以“邯郸学舞”的新解为引,将一段曾被“误解”的历史,转化为对古代艺术追求与地域文化特色的礼赞。
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学步桥的文化品位、强化了其文化地标的吸引力,更为游客拓展了更广阔的历史想象空间与艺术体验维度。它生动诠释了邯郸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亦敢于创新探索,让古老故事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如今,随着“邯郸道”文化品牌的兴起,学步桥广场也完成了修整与扩建,成为邯郸市亲民的群众活动中心。每天,都有不少群众歌舞队在此放声欢唱、翩然起舞。在唯美的《赵舞惊鸿》雕塑下起舞,不仅展现着邯郸一脉相承的“舞美”基因,更彰显出当代邯郸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烈追求。
草诗一首,以志其荣:
邯郸舞袂卷轻风,
踮屣旋身若惊鸿。
金缕流光凝玉露,
罗裙拂影落长虹。
鼓催急拍腰肢软,
乐遏行云气韵融。
千载犹传飞燕态,
一姿倾尽赵宫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