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武 笑
北风渐凉,在山西太原晋源区南张村村民朱世杰的大棚里,北京菊、九月菊等上百盆菊花依然生机盎然。这些菊花前不久参加了今年的晋祠菊花文化展,每一盆都是精心筛选的品种苗。
“等它们长出小芽,明年再进行扦插繁殖。”朱世杰平日里不善言谈,聊起菊花培育却打开了话匣子。“冬天培育出苗、春天扦插繁殖、夏天分栽定植、秋天上盆待出圃……菊花就像我的孩子,要让它们健康茁壮成长,必须付出感情和耐心。”朱世杰说。
朱世杰今年32岁,21年前与菊花结缘。当时,晋祠园林中心租用了朱世杰家的两间大棚作为花房,一家人跟着晋祠园林中心技术人员谷瑞芳接触到了菊花种植。朱世杰耳濡目染,长大后也选择了这个行业。
采芽、配土、扦插……“老花匠”谷瑞芳手把手地教,“新花农”朱世杰的种菊技术愈发娴熟,一些新技术、新品种也在朱世杰的大棚里进行试验。
前几年,谷瑞芳团队研发出造型艺菊青蒿嫁接串接技术,并推广至不少“新花农”,朱世杰也学会了这项技术。“有了新技术,艺菊造型设计具备了更多可能性。”谷瑞芳说。
如今,谷瑞芳即将退休。令她欣慰的是,不少像朱世杰这样的“新花农”成为菊花培育的新力量。晋侯鸟尊等文物造型,牛、孔雀、大象等动物造型,大鼎、花瓶等器物造型……造型新颖、创意丰富的艺菊陆续亮相晋祠菊花文化展,令市民游客眼前一亮。
今年晋祠菊花文化展,朱世杰设计了一款3米高、18米长的长龙造型艺菊,吸引很多游客打卡留念。“今年我不仅参加了菊花展,还卖出5万盆菊花!”朱世杰说,他培育的菊花连续多年在晋祠公园等地的菊花展上亮相,还销往朔州、大同等地。
随着“文博游”持续火热,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晋祠博物馆、双塔公园等太原文化地标观古建、赏菊花。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晋祠公园单日最多接待游客4万人次。
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朱世杰萌生了一个新想法:“把大棚打造成研学场地,引入更多菊花新品种,帮助更多年轻人更好了解菊花和菊花文化。”眼下,朱世杰又开始忙碌起来,到北京、河南等地参加花展,采购菊花新品种,为明年的菊花展做准备。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9日 13 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