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格局。近日,乘联分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0月自主品牌零售销量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达77.9%;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销量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为 7%。另外,在当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上,自主品牌和主流合资品牌的市占率分别为70.8%和3.2%。
巨大的数字鸿沟折射出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转型赛道上的艰难处境。
01 自主VS合资,新能源赛道差距拉大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今年10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224.2万辆。具体来看,自主品牌零售约15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77.9%;主流合资品牌零售约5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仅占7%;豪华车零售约19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22.2%。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自主品牌的销量支柱,而主流合资品牌依然高度依赖燃油车。
这样呈现出的结果就是,10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128.2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市占率为70.8%,虽然同比下降了5个百分点,但仍占据主导地位;主流合资品牌份额为3.2%,同比增长0.1个百分点;新势力份额为22.7%,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特斯拉份额为2%,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力较强,而合资品牌相对较弱。
从市场表现来看,合资品牌的新能源产品普遍面临尴尬境况。以北京现代为例,2023年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不足5%;2024年更是停售了旗下新能源车型,全年在售车型均为燃油车;直到 2025 年10月才推出基于E - GMP平台的首款纯电SUV EO羿欧。
即便是豪华品牌阵营,法拉利2024年在华销量同比暴跌22%,2025年上半年销量再降20%,成为其全球惟一销量下滑的区域市场,新能源转型节奏缓慢是重要原因。
![]()
02 多种原因导致渗透率低迷
合资品牌新能源渗透率低迷的背后,是产品定位、技术迭代与中国市场需求的深度脱节。
在产品端,自主品牌已形成“经济型-中端-高端”全价位覆盖的新能源产品矩阵,新车更迭速度较快;合资品牌新能源产品布局零散,尤其是2025年之前不少合资品牌依赖 “油改电”模式,专属新能源平台产品数量有限。
技术层面,合资品牌在三电系统、智能化配置上与自主品牌存在明显代际差距。自主品牌通过垂直整合实现三电自主可控,800V高压平台、高速NOA等技术已大规模应用,智能座舱支持多屏交互、高频OTA升级;合资品牌多依赖总部技术输出,智能化配置相对滞后。
更关键的是本土化能力不足。中国新能源市场需求变化速度全球领先,消费者对续航里程、智能配置、价格敏感度的要求远超其他市场,但合资品牌传统的“总部决策-本地执行”模式难以快速响应。例如,某日系合资品牌曾因总部坚持“混动优先”战略,推迟纯电车型上市计划,错失 2023-2024 年新能源市场爆发期。
![]()
03 放权推新,合资品牌发力破局
面对新能源困局,合资品牌开始从组织架构到产品战略全面发力,换帅重塑管理团队、加速新品落地成为两大核心抓手,试图扭转当前被动局面。
2025年以来,跨国车企中国区换帅潮持续发酵,核心趋势是“本土化人才上位”与 “全球视野+本土经验”复合型管理者登场,旨在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桎梏,提升对中国市场的响应速度。
丰田中国和北京现代的人事调整颇具代表性。2025年初,李晖升任丰田中国总经理,是首位出任该职位的非日本籍人士。伴随此次调整,丰田不仅把中国专属车型开发权从日本移交本土团队,还首创“中国首席工程师(RCE)”制度,让中国团队全面负责在华车型的商品企划、设计开发等全流程工作,以此深化本土化战略。近几个月热销的广汽丰田铂智 3X、一汽丰田bZ5 等车型就是该制度落地后的成果。
北京现代的管理层调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11 月,现代汽车宣布聘任前一汽奥迪高管李凤刚出任北京现代总经理,是该职位首位中国面孔。其上任后首要任务是推动北京现代“智启2030计划”落地,未来五年推出20 款新产品,其中新能源车型13款、燃油车7款,“油电并行”,目标是到2030年达成50万辆的销售规模。其中,专为中国消费者设计的纯电产品EO羿欧已于今年10月上市。
日产也于年初调来马智欣(Stephen Ma)出任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一职。马智欣的职业生涯几乎与日产在华业务深度绑定,是一个“中国通”,这也是日产选择他的核心原因。在其推动下,天演架构下的首款车型——东风日产N7纯电轿车于今年4月上市,初期成绩亮眼,虽然之后因品控问题导致销量下滑,但也算迈出了重要一步。东风日产计划2026年底前基于天演架构推出5款新能源车型。
此外,通用汽车、大众集团、宝马等车企也在通过专属新能源平台,加速新品落地。其中,大众集团接连牵手地平线、小鹏汽车、中科创达等中国本土企业。按计划,2026 年大众安徽将推出包括与众07在内的三款重要新车。通用汽车则依托奥特能纯电平台,已推出多款电动车型,涵盖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等品牌,同时还通过深化与上汽通用五菱的合作,覆盖下沉市场。宝马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新世代iX3,计划于2026年在华晨宝马沈阳生产基地量产。
目前来看,短期内,合资品牌仍需面对产品迭代慢、成本高的短板,新能源渗透率提升难度较大;但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本土化管理团队的磨合、专属平台新品的密集上市,以及与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合作深化,合资品牌有望逐步缩小与自主品牌的差距。
文:张冬梅 编辑:齐萌 版式:王琨

给小编加个鸡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