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 许刚
初冬时节,天还没亮,辽阳市辽阳县穆家镇鲁家村的李京泽就和父亲来到自家的温室大棚忙碌起来。28岁的他原先在沈阳一家企业工作,返乡两年多来每天都要从早忙到晚,忙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养殖各种各样的观赏鱼,然后按客户的订单发货。
与此同时,同村30岁的鲁晓鹏也开始准备自己当天直播要用的装满各种观赏鱼的鱼缸。
近两年,在鲁家村这个因养殖观赏鱼而闻名的小村庄里,像李京泽和鲁晓鹏这样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不断增多。
“我们村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有三四十人,给村里的观赏鱼养殖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鲁家村党支部书记石长存自豪地告诉记者。
已经发展了30多年的传统产业,如今为啥吸引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鲁家村做对了什么?
从外出卖鱼到坐等上门买鱼
跟其他乡村种菜种果不同,在鲁家村,一排排高大整齐的温室大棚里都在养殖观赏鱼。
辽阳市的观赏鱼产业在全国颇有名气。全市以辽阳县穆家镇和刘二堡镇为核心发展区域,养殖品种包括“花罗汉”、锦鲤、“孔雀”等70余种,年产值达3.5亿元。其中,体型偏小但种类多、颜色艳的“孔雀”鱼在全国观赏鱼市场的占有率接近50%。而鲁家村正是“孔雀”鱼最核心的养殖基地。
“20世纪90年代初,村里只有一两户人家养观赏鱼,就图个新鲜。如今,观赏鱼年产值能达到8000多万元。”石长存告诉记者,鲁家村的观赏鱼养殖业之所以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就在于敢闯敢干”。
鲁家村的观赏鱼养殖并非一蹴而就。刚开始,养殖户零散发展、各自为战,养好的鱼要自己拿到鞍山市三台子观赏鱼交易中心等市场去卖,价格和市场规模都难以把控。
2009年12月,村里成立了鲁家宏林观赏鱼专业合作社,让零散的养殖户“拧成了一股绳”。2017年,鲁家村建成设施农业小区。小区占地面积达220余亩,拥有40栋现代化温室大棚,大棚室内面积有5.2万平方米。从此,鲁家村的观赏鱼养殖业进入正规发展的“快车道”。全村从事观赏鱼养殖、销售、运输的农户超过200户,从业人员达四五百人,几乎家家户户与“鱼”沾边。
这也让鲁家村的观赏鱼在市场上有了话语权。“以前都是我们自己到市场上卖,近年来,客户都知道我们这儿是养鱼村,直接上门来买鱼,我们不用为卖鱼犯愁了。”谈起这个变化,石长存十分自豪。
现在,鲁家村的养殖户只需要把鱼养好,客户或上门或通过微信等渠道订货。旺季时,鱼根本不够卖,收益自然有了保障。石长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村里标准化的1300平方米温室大棚为例,一年养观赏鱼的净收入在12万元至20万元,是一般草莓大棚的3倍至5倍。
稳定的收益带来了产业的红火,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陆续回来了,不仅比外出打工收入高,还能陪伴在父母身边,一举两得。
从科学养殖到直播销售
鲁家村的观赏鱼养殖业之所以长足发展,得益于不断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实践中。
“夏天靠天,冬天靠棚”是鲁家村独创的养殖模式。每到夏季,村里的池塘、水坑全部利用起来,露天养殖降低了成本。一入寒冬,鱼群便被转移到恒温大棚中,利用太阳能供暖与循环水系统精心养护。这种“土洋结合”的方式既保留了传统智慧,又融入了现代科技,让热带鱼在东北的严寒中依然生机勃勃。
鲁家村还与大连海洋大学结成共建单位,设立大连海洋学院实验基地,为鲁家村的观赏鱼养殖提供病虫害防治、新品种引进、新品种繁育等技术支撑,为观赏鱼养殖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有力保障。
目前,鲁家村注册了“宏霖”商标,还引进培育了很多新品种,现有“孔雀”“花罗汉”“皇冠”“红剑”“虎皮”“月光”“黑裙”“钻石彩虹”等知名观赏鱼品种。
返乡年轻人也不断将在外打工时接触到的新理念、掌握的新技术应用到观赏鱼产业中来。其中,电商直播的兴起让鲁家村把观赏鱼卖到了全国各地。
“我以前在外地做过其他领域的直播,现在返乡了,正好开直播卖咱村自己的鱼。”“双11”期间,鲁晓鹏的直播间几次爆单,虽然略显疲惫,但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为鼓励返乡年轻人直播卖鱼,鲁家村利用村委会办公场所建成了130平方米的直播间,通过拍摄短视频积累人气,向全国的消费者展示和销售观赏鱼。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小小鲁家村的活力越来越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