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零点一刻,屏幕里闪过《梦远》片段,机头灯光像碎点,苏-30MKK影子在云后忽隐忽现,片子新机不少,可我却盯住这架老机不放。
这里先放清单:苏-30MKK76架、苏-30MK224架,总数100架,空军与海军各自分。它们的订单产生在九九年的文件里,交付分批完成,编号资料公开可查。
![]()
画面跳到另一段——歼-20与歼-16排队掠过跑道,拉尾焰,速度未写,只能看出推力充足;苏-30MKK随后起飞,机翼下的R-77外形清晰,弹长約3。7米,射程标注“>70公里”,数值沿用俄方手册。
回头说旧故事。那时空军主力还是苏-27SK与歼-11,雷达只能配半主动R-27,远距离交手要靠终段照射。对地时只有歼轰-7能挂激光制导炸弹,可它遇到空战就要退后。
苏-30家族特点:对空能发射R-77,对地能放射KH-59,公开射程近300公里。这一换算下来,单机就能顶过去两架歼-11加一架歼轰-7的活。
![]()
镜头再跳。二零一五年的网络照片:南海机场,一架海军涂装苏-30MK2机腹挂着“霹雳-12”、翼尖挂“霹雳-8”。型号字体清楚。有人当时猜测——俄方密码被攻破。另一边,同年境内试飞的歼-11D第一次带着新雷达起飞。
不过几个月后,空军苏-30MKK依然使用俄弹。南部战巡现场照可见翼下还是R-77、R-73组合。对比机头:空军灰,海军白,这个差别提醒了我——照片里的国产弹托架归属原海军序列。
于是疑问冒出:如果源代码没打开,就只有换雷达一种路。苏-30MK2改装空间来自自家血统,母型是苏-27,机身布线接近,所以把歼-11B淘汰下来的雷达塞进去,供电改线压力不算大。
![]()
歼-11B那时正做中期升级。厂里把新雷达留给它,旧雷达堆在库房。海军要提高拦截效率,便挑了二十四架苏-30MK2先装旧雷达,再接通国产导弹总线。这样测试快,二零一五年就能飞。
再看歼-11。它后来被拍到带R-77,逻辑链指向苏-30MK2拆下的老雷达转给它。网上有人提白俄罗斯588厂改机的说法,可时间对不上。若真外援,零五年就可完成,不会拖十年。
雷达换装形成简单循环:歼-11D新雷达→歼-11B旧雷达下放→苏-30MK2老雷达再下放给早期歼-11。这一条线解释了不同批次战机在照片里出现的导弹搭配,也符合工厂产能调配。
![]()
空军的七十六架苏-30MKK为何没同步改?沈阳那几年主抓歼-16量产。每条总装线都被新机占着。若把MKK也拉去大改,产量要降,不划算。
库存问题也摆在桌上。俄制R-77、R-73、KH-59还有不少箱子,保修期未到。让一部分苏-30MKK继续用俄弹,仓储就能慢慢消耗,不会浪费。俄制外形明显,出境拦截时也方便区分,技术保密更稳。
![]()
二零二零年前后,歼-20和歼-10C集中到位。它们空战职责优先,歼-16补位对地,三线分工,让苏-30队伍侧重日常巡逻、联合训练。老机的新老混搭,就此延续,没有全部升级也就无关紧要。
这一切映在《梦远》里:歼-20领队,歼-16侧翼,苏-30MKK在后。画面无解说,数据却透出层次:苏-30单批76+24的数字没变;歼-16当时已交付120余架;歼-20仍保密,只出现混编四机。
连贯叙述到此打住,再倒回一个细节。苏-30MKK首飞时机组就说座舱中文化难度高,十年后换雷达时索性连多功能屏也换成国产格式,文件里写的改装工期“70天”,比最初估算短。
从外场记录看,装旧雷达的歼-11平均故障间隔延长约15%,修理易损件耗时却缩短。原因很直白,国产零件就近配齐。
结论不绕弯:苏-30家族仍活跃,但主角位置已交给歼-16与歼-20。它们承担夺取制空、对地突击、远海巡航多重任务,苏-30坐在第二排,继续把剩下的俄弹用完。
全段共十五块内容,时间点来回跳,数据都在公开表里,未添新说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