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不少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常能发现一类文物——清光绪粉彩莲花吸杯。湖北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怎么到处都有它的身影呢?因此,它也被网友们戏称为“批发款文物”。
其实,这件文物确实称得上“量产”两字。它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为在安徽太湖附近进行的“秋操”而做的具有纪念性质的杯子,所以荷花吸杯又名“秋操杯”。吸杯被设计成粉红色莲花形,或有“一片丹心”报效朝廷之意。
从工艺角度来看,粉彩莲花吸杯完美展现了晚清粉彩瓷的制作水平。其整体造型被设计成一朵盛开的莲花,花瓣自然舒展,形态逼真。器身通常施以柔和的粉红色彩,模仿莲花的天然色泽,花瓣边缘部分颜色稍深,向内逐渐晕散变浅,这种细腻的色彩过渡正是粉彩技术的精髓所在。粉彩不同于颜色浓烈的五彩和淡雅的珐琅彩,它通过在彩料中引入“玻璃白”,并在烧制前进行“洗染”,从而形成了画面层次丰富、色调粉润柔和的独特效果。
吸杯的花瓣脉络以细密的线条勾勒,增强了立体感和真实感。最为巧思的是,一根中空的花茎自然弯曲成杯柄,同时也是吸管,直通杯底,器柄背面书墨彩“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楷书题字。这种将功能与形态如此天衣无缝结合的设计,体现了古代工匠极高的艺术造诣和浪漫的生活情趣。
粉彩莲花吸杯所属的“吸管杯”类别,在中国古代其实有着远比我们想象中更悠久的历史。这种利用虹吸原理饮用的器皿,并非清代独创。考古发现将它的起源大大提前,其中最著名的例证是战国时期的一件青铜“吸管杯”。1988年在湖北荆门包山楚墓中出土了一件“铜带流杯”,其旁边放置着一根长达20多厘米的空心青铜管,管身还有防止沉底的铜扣,这被学界普遍认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结构完整的吸饮器具。可以想象,古人或许用它来吸饮温度较高的液体或带有残渣的酒醴,既优雅又实用。
唐代文人把荷叶连着长梗折下架在碗盒上,用窖头刺破蒂芯,让酒灌入中空的荷梗,再将荷梗向上拉起,弯成大象鼻子似的弧形,然后主宾轮流用嘴含住荷梗端头以饮酒,这样能令酒水染上荷叶香气,倍感清凉。这就是文献中记载的“碧筒杯”,即用荷叶制成的饮具。
这虽然充满了自然野趣,但荷叶终究受限于季节与地域,“莲叶何田田”的日子总会过去。为了在四季皆可享用这份凉意,唐代的匠人们仿照这种饮用方式创制了可反复使用的吸杯。最原始的吸杯多仿荷叶造型,并采用金、玉、木、瓷、犀角等材质,兼具实用与审美。由于起吸管作用的荷叶茎在杯壁上呈“S”形,形似象鼻,有些古人也把吸杯称为“象鼻杯”。
荷叶杯让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饮上冬日荷叶酒,在《酒熟忆皇甫十》中留下“疏索柳花盌,寂寥荷叶杯”的诗句。以唐教坊曲名为灵感的词牌名《荷叶杯》成为唐宋词中表达婉约相思的代表。
据《佩文韵府》记载,苏轼也颇好荷叶杯,所谓“苏东坡有药玉盏,又有荷叶杯”。泛舟城南时,苏轼品鉴荷叶酒,写下了“碧筒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即使后来贬谪海南,“尽卖酒器,以供衣食”,苏轼也要“有一荷叶杯,工制美妙,留以自娱”,荷叶杯俨然成了文人的精神寄托之一,也是宋代生活美学的缩影。
由此可见,清光绪粉彩莲花吸杯正是这种古老智慧的集大成者,它将天然的“碧筒”意象,通过高度成熟的瓷器工艺,凝固成了一件艺术品。它模仿的不仅是莲花的形态,更是那种源于自然、与天地万物共鸣的文人意趣。
文/本报记者陈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