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帆海融光——天津博物馆藏18-19世纪中国纹章瓷特展”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揭幕。展览包括135件套天津博物馆藏18—19世纪中国纹章瓷器,展现纹章瓷在定制和收藏过程中所揭示的古代全球化进程中物质文化的传播机制与动态,见证中西文明在丝绸之路的相互交融。
![]()
展览分为“瓷路海贸”“世族佳器”“美美与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瓷路海贸”简要介绍了中国纹章瓷的来样定制过程和商贸活动;第二单元“世族佳器”重点展现了纹章的承袭组合及中国外销纹章瓷的社会功能;第三单元“美美与共”以瓷器边饰风格的变化,展示了中西审美在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间如何互为影响、相互渗透。
纹章瓷是中国古代外销瓷器的一类,因绘制有西方定制者的家族纹章样式而得名。纹章瓷的定制始于16世纪初,盛行于17世纪至18世纪。作为身份的象征,纹章瓷引领了西方崭新的生活方式和奢华的艺术情趣,展览中的清乾隆广彩奥奇欧佛家族纹章纹盘就是造价高昂的精品。展览策展人、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郑好介绍,这套瓷器仅前期的样板绘制费就高达1英镑,这在当时相当于普通人两周的收入。1740年,该家族定制了70个餐盘和30个上菜盘,平均每件造价也高达1英镑,是普通纹章瓷定制成本的10倍。“这套瓷器从样本设计、绘制到烧制都十分考究,高昂的定制成本使其成为纹章瓷之最。”
![]()
此外,展览中还有两件女性定制纹章瓷,这在纹章瓷中十分罕见。展览策展人、天津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乔岳介绍,清代来华定制的数千套纹章瓷中,仅有三十套为女性家族继承人定制,并且其家族纹章的样式也有不同。“女性定制的家族纹章造型并非常见的盾形,而是菱形,以这件清雍正广彩金家族纹章纹盘为例,这是英国政治家、法官彼得·金(Peter King)男爵为其女儿定制。瓷盘整体是铁红描金风格,上面的巴洛克式纹章绘制极为精细,盘沿绘制了中国传统纹样。”
在中西方交流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制造、欧洲风尚”的纹章瓷,以其华美瑰丽的装饰效果、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成为外销瓷中的精品。乔岳介绍,展览的第三单元就侧重于中西文化融合,“纹章瓷虽然以西方家族纹章为主体,但其边饰也有传统中式纹样,常见的有牡丹、石榴等花纹,甚至还有龙纹,在同一件瓷盘上,西方贵族纹章与中国古典花纹和谐共处”。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此次纹章瓷特展位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主楼三层12号厅,将展陈至2026年3月3日。作为首都博物馆元旦、春节“两节”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广大观众呈现一场兼具历史底蕴与艺术价值的文化盛宴,让公众在展览期间感受中外文明交融的独特魅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晓萌
编辑/胡克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