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古北的街上,有时候会有一种错觉——这还是上海吗?满眼的日文招牌,便利店货架上清一色的日本品牌,连物业前台都用日语打招呼。你买个酱油,人家还特意告诉你这是“北海道限定款”。而更让人心里嘀咕的是,小区里听不到几句中文,周末活动全是茶道、花道、和服体验,本地住户反倒像外来客。
![]()
长宁区那块地界,说白了早就不是单纯的“外企扎堆”那么简单了。6900多家外资企业,四分之一是日资,七百多个代表处,日本机构占大头。这不是巧合,是实打实的布局。这些企业一来,日本人就跟着过来了,带着家眷,租高档公寓,孩子送去日本人学校,看病去日资医院,吃喝拉撒全靠日语圈闭环解决。2021年官方数据说在华日本人13.6万,上海占了快4万,可民间估算现在光上海就超5.2万了,大多数都集中在古北、虹桥、金桥这几个地方。
![]()
你说他们是来生活的,也没错。但问题是,生活得也太彻底了点儿。有些小区租金直接被炒高,原本住着的中国家庭扛不住成本,只能搬走。慢慢地,整个社区变成“纯日籍”,物业要会日语,保安要鞠躬,标识双语但日文更显眼。更有甚者,地铁站、医院的引导牌,日文比中文大一圈;有的小店甚至能直接刷日元结账。这不是便利,是某种意义上的“平行社会”。
![]()
去年樱花节,现场几千人,一半穿和服,不少还是中国人。他们说着中文,拍着短视频,背景音乐放着《樱花》,看着是热闹,可网上炸了锅。有人问:我们自己的节日谁在过?当年的历史伤疤还没结痂,现在倒抢着给别人过节了?想想也不是没前科,近代日本派过不少人以“考察”“交流”名义来华,结果呢?拍的照片、记的资料,后来全成了军事行动的参考。现在有些人掌握着城市运行的关键信息,熟悉交通、医疗、物流,万一哪天局势不对,这些“熟门熟路”的人,到底算什么角色?
![]()
另一边,日本街头对中国人可没这么“友好”。中日关系一紧张,大阪、东京都能冒出“滚出日本”的标语,日常歧视也不少见。可我们这边反倒处处让步,图啥呢?确实有像古林恒雄这样真心推动合作的日本人,但五万常住者里,谁能担保没有别有用心的?尤其是现在日本右翼抬头,“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种话都敢公开讲,还想修宪扩军。这时候还让人家无门槛扎根,是不是太轻信了点儿?
![]()
前几天路过金桥,看见一群日本小孩在校车上用日语唱校歌,突然觉得心里有点空落落的。这片土地上的声音,什么时候悄悄变了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