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号返回舱,已安全着陆!”
当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通过电波传遍大江南北时,无数守在屏幕前的人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
舱门缓缓开启,三位满脸笑容但略带疲惫的航天员,在地面工作人员的协助下,依次出现在镜头前。
其中一张熟悉而坚毅的面庞再次点燃了大家的热情——他就是指令长陈冬。
这已经是他第三次从浩瀚宇宙回到我们亲爱的地球了。每一次平安归来,都意味着一次全新的超越。
![]()
这一次,他不仅再次刷新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坐标,更是将自己的名字,牢牢地刻在了中国航天史的丰碑之上。
他是中国首位在轨驻留时间累计超过400天的航天员,以及累计完成6次出舱活动的中国航天员。
这两项纪录,至今在中国航天员队伍中,无人能够超越。
![]()
看着镜头里挥着手、笑容灿烂的陈冬,这个看似平凡的河南汉子,究竟是怎样一步步从地面走向天空,从一名普通飞行员成长为中国航天事业的“纪录收割机”的呢?
陈冬出生在河南洛阳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小时候的他,跟我们身边很多男孩子一样,调皮、爱动,对天上飞的各种东西充满了好奇。
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个仰望星空的孩子,有一天真的会把星辰大海作为自己奋斗的舞台。
![]()
高中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空军来学校招飞,这一下就点燃了陈冬心中那颗飞行的火种。
他想,能像雄鹰一样翱翔蓝天,那该是多么酷的一件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报了名。
![]()
没承想,从身体素质到心理测试,他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如愿穿上了那身帅气的飞行员制服,考入了长春飞行学院。
在军校的日子,可不像想象中那么浪漫。严苛的训练,高强度的学习,淘汰率极高。陈冬硬是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儿坚持了下来。别人练一遍,他就练十遍;理论知识有不懂的,他就追着教员问个底朝天。
他知道,战斗机飞行员这个职业,容不得半点马虎,零点零一秒的失误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
毕业后,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强击机飞行员,安全飞行了1500个小时,技术过硬,心理素质极佳,是战友们眼中绝对可靠的“空中铁翼”。
当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开始时,陈冬内心的那团火再次熊熊燃烧起来。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这是一次巨大的跨越,难度堪比“登天”。
![]()
选拔过程的严苛程度超乎想象,不仅要考飞天,还要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从医学到工程学,从心理学到外语,几乎无所不包。
更别提那些挑战生理极限的训练了: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相当于8个自己压在身上;在与世隔绝的狭小空间里进行72小时的心理测试…… 陈冬再一次凭借着他那股“要么不干,干就干到最好”的劲头,成功入选。
从此他的征途,从蓝天,延伸到了更加深邃的星辰大海。
![]()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经过6年艰苦卓绝的训练,2016年,陈冬迎来了他的首次太空之旅——神舟十一号任务。
当时,他作为新手,与经验丰富的景海鹏大哥搭档。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里,他们驻留了33天。
第一次上天,陈冬既兴奋又谨慎,他像一块海绵一样,拼命吸收着太空飞行的一切知识和经验。他还负责种生菜、养蚕宝宝,把太空生活打理得有声有色,让全国人民都看到了中国航天员风趣幽默的另一面。
![]()
这次任务,让他从一名“太空新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
如果说第一次是激动与新奇,那么第二次飞天,则是责任与担当。
2022年陈冬作为指令长,带领刘洋和蔡旭哲执行神舟十四号任务。
![]()
这一次,他不再是跟在师兄后面的“小弟”,而是挑大梁的“主心骨”。
他们在轨驻留长达183天,任务极其繁重。他们要迎接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的到来,并亲手将中国的空间站从“一居室”扩展成“三室两厅”的“太空豪宅”。
正是在这次任务中,陈冬创造了他的第一个纪录。
![]()
他先后完成了三次出舱活动,成为了当时单次任务出舱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
每一次出舱,都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太空芭蕾”,身后是深不见底的宇宙,脚下是蔚蓝色的地球。
他要穿着几百斤重的舱外航天服,在失重环境下完成各种精密的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
但陈冬和同伴们配合默契,圆满完成了所有任务。
当他结束神十四任务返回地球时,他在轨总时长已经超过了200天。
而这次,随着神舟二十号的凯旋,陈冬第三次完成了他的太空使命。
![]()
这一次的飞行,不仅让他将在轨驻留的总时间一举突破了400天大关,成为中国航天员中的“时长第一人”,更通过再次出舱作业,将个人累计出舱次数提升到了6次,稳坐“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的宝座。
他用行动证明,中国航天员不仅能上天,还能在太空长期驻留、高效工作,并且不断刷新着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太空纪录。
![]()
陈冬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普通人。
他是一个好丈夫,也是一对双胞胎儿子的好父亲。
我们常常惊叹于他在太空中的冷静与果敢,却很少知道,支撑他勇闯天涯的,正是地面上那个温暖而坚实的家。
陈冬的妻子汪晓燕,也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
作为军嫂,尤其是航天员的妻子,她承受的压力和付出的牺牲,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当丈夫在天上执行任务时,地面上的一切——照顾老人、抚养孩子、处理家中大小事务,全都压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
她不仅要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还要时刻关注着丈夫在太空的每一个动态,为他揪心,为他祈祷。
![]()
记得陈冬执行神十四任务时,正值双胞胎儿子“小升初”的关键时期。
汪晓燕一个人扛起了所有。
她曾开玩笑说,自己成了“全能妈妈”,既是司机、厨师,又是老师、心理辅导员。
![]()
她把对丈夫的思念和担忧深深埋在心底,展现给孩子和公众的,永远是阳光和微笑。她知道,自己稳住了,丈夫在天上才能安心。
神十四任务中,他特意在儿子的生日那天,从遥远的太空送上祝福,这份来自“星星的爸爸”的礼物,无疑是孩子们成长中最珍贵的记忆。
正是有了这样稳固的“地面基站”,陈冬才有了勇往直前的底气。
![]()
他的军功章,有一半属于默默奉献的妻子。这份深沉的爱与信赖,是比任何技术装备都更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一次次平安归来,回到这个等他回家的港湾。
如今陈冬再次载誉归来,400多天的太空漂泊,6次惊心动魄的太空行走,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航天员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是一个男人对家庭的深情承诺,更是一个国家航天事业迈向新高度的坚实脚印。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