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寺庙启动修缮工程时,工匠们在大雄宝殿西侧的墙缝中,意外发现了一个用油纸层层包裹的包裹。当泛黄的信纸从朽坏的油纸中滑落,一行行力透纸背的字迹映入眼帘,瞬间将时光拉回八十余年前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
这是一封抗战将士写给妻子的家书,字字泣血,句句含情,道尽了乱世中军人的家国大义与儿女情长。
永福寺始建于唐代,历经千年风雨,见证了江南的繁华与动荡。抗战时期,这里曾是浙西行署的临时办公地,也是伤病员的秘密休养所。
![]()
1942年,日军对天目山地区发动大规模“清剿”,寺庙一度沦为战场,墙体在炮火中留下了累累伤痕。
战后,僧人修缮寺庙时,或许是为了保护某件珍贵物品,或许是某位将士仓促间的托付,这封家书被藏进了墙缝,一藏便是七十余年。
2018年的修缮现场,工匠李师傅正用凿子清理墙面上松动的砖块。
当他凿开一块破损的青砖时,一团油纸突然从墙缝中掉落。“当时以为是旧布条,捡起来一看,外面裹着好几层油纸,还系着细麻绳。”
李师傅回忆道。他小心翼翼地展开油纸,里面是一叠泛黄的信纸,纸张边缘已经脆化,上面的字迹却依旧清晰,只是墨色因岁月侵蚀变得深浅不一。
寺庙住持得知后,立即将家书送至当地文物部门。
经过文物专家的修复与鉴定,这封家书共有七页,写于1942年5月至8月,作者是国民革命军第28军62师185团的战士周广田,收信人是他的妻子陈桂英。
信中详细记录了周广田在浙西抗战的经历,以及对妻子、父母和年幼女儿的思念,字里行间满是战火中的挣扎与坚守。
“这封家书是抗战时期普通将士的真实写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文物专家王教授感慨道,“在那个年代,许多将士将家书视为精神支柱,而这封藏在墙缝中的家书,更像是一个时光胶囊,为我们揭开了那段被遗忘的历史。”
“桂英吾妻,见字如面。自去年一别,已逾半载,不知你与父母身体是否安康,女儿小兰是否长高。
战场之上,枪炮无眼,每至深夜,对你的思念便如潮水般涌来,彻夜难眠。”
家书的开篇,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有寻常夫妻间的牵挂,却足以让人动容。
周广田,出生于浙江临安的一个普通农家,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22岁的他毅然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报名参军。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倭寇侵华,烧杀抢掠,我中华儿女岂能坐视不理?今日我奔赴战场,只为守护家国,待他日凯旋,定与你共度余生。”这是他离家时对妻子说的话,也成了他在战场上的信念支撑。
![]()
1942年5月,浙西会战打响,周广田所在的部队奉命坚守天目山阵地。
“近日战况惨烈,日军攻势猛烈,我方伤亡惨重。昨日,与我同村的柱子兄弟,为掩护战友撤退,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他临终前,还念叨着家中的老母亲,让我替他尽孝。”
信中,周广田详细描述了战场的残酷,字里行间满是悲痛与无奈。
但即便身处绝境,他依旧坚守着军人的使命。
“吾妻放心,我虽知战场凶险,但身为军人,守土有责。只要一息尚存,便绝不后退半步。我愿以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守护家乡,守护祖国。”
他在信中写道,“待抗战胜利之日,我必策马归来,与你和女儿团聚,共享太平盛世。”
除了对家国的坚守,信中更多的是对家人的牵挂。
“家中的田地无人耕种,你一个女子,既要照料父母,又要抚养女儿,定然十分辛苦。切记不要太过劳累,照顾好自己,便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小兰今年应该三岁了,不知她是否还记得我的模样。告诉她,她的父亲是一名军人,正在为她守护一个没有战乱的家园。”
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妻子的愧疚;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女儿的期盼。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封家书成了周广田与家人之间唯一的纽带,支撑着他在绝境中奋勇前行。
随着战况愈发激烈,周广田的家书也变得愈发仓促。
1942年8月,他写下了最后一封信,这封信字迹潦草,墨渍中还夹杂着暗红色的痕迹,或许是血迹。
“桂英吾妻,战况危急,日军已突破我方前沿阵地,我们即将展开最后的冲锋。此去生死未卜,若我不幸牺牲,你不必为我悲伤,只需记得,我是为国家而死,死得其所。”
信中,他向妻子交代后事,“父母年迈,你要替我好好孝敬他们,让他们安享晚年。女儿小兰,要让她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他还在信中写道:“我在战场之上,缴获了一块手表,虽不名贵,却能计时。我已将它藏在永福寺大雄宝殿西侧的墙缝中,若你日后有机会,可前往取出,留作纪念。每当看到这块手表,便如同看到我一般。”
这也解释了为何这封家书会被藏在墙缝中,原来是他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希望能为家人留下最后的念想。
“吾妻,今生能与你结为夫妻,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若有来生,我定当与你再续前缘,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珍重!”信的结尾,只有简单的两个字,却道尽了无尽的不舍与眷恋。
写完这封信后,周广田便随部队投入了最后的战斗。
![]()
此后,他再也没有给家人写过一封信,也没有任何消息传来。
陈桂英在家中等了一年又一年,从青丝等到白发,始终没有等到丈夫归来的身影。
她不知道的是,1942年8月15日,在天目山最后的阻击战中,周广田为掩护战友撤退,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7岁。
家书被发现后,文物部门立即展开了对周广田家人的寻找。根据信中提到的“浙江临安”“妻子陈桂英”“女儿小兰”等信息,工作人员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走访了临安多个乡镇,终于在临安区於潜镇找到了周广田的女儿周小兰。
此时的周小兰,已是76岁的老人。
当工作人员将这封家书交到她手中时,老人颤抖着双手,小心翼翼地展开信纸,看着父亲熟悉的字迹,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
“这是我父亲的字,是我父亲的字啊!”老人哽咽着说道,“我从未见过父亲,母亲在世时,常常给我讲起父亲的故事,说他是一个英雄。”
周小兰告诉工作人员,母亲陈桂英一生未再改嫁,独自抚养她长大。“母亲常常坐在家门口,望着远方,期盼着父亲归来。直到1998年,母亲临终前,还紧紧握着我的手,说‘一定要找到你父亲的下落’。”
如今,这封迟到了七十余年的家书,终于让母亲的心愿得以实现,也让周小兰找到了与父亲连接的纽带。
为了纪念父亲,周小兰将家书捐赠给了当地的抗战纪念馆。“我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这封家书,了解那段历史,铭记那些为国家牺牲的英雄们。”老人说道。
在永福寺的修缮工程完成后,寺庙专门在墙缝发现家书的位置,设立了一个纪念牌,上面刻着周广田的事迹以及家书的部分内容。
每当游客来到这里,都会驻足凝视,感受那段烽火岁月中的深情与坚守。
周广田的家书,只是千千万万抗战将士家书的一个缩影。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热血儿女告别亲人,奔赴战场,用生命守护家国。
他们将对家人的思念写进家书,字里行间,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也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儿女情长。
这些家书,是历史的见证,是精神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战火早已远去,和平之花在中华大地上悄然绽放。
但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他们的名字,或许早已被历史遗忘;他们的事迹,或许只是浩瀚历史中的沧海一粟,但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与缅怀。
这封藏在古寺墙缝中的家书,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那段黑暗的岁月,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它告诉我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成为英雄;它也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国情怀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
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他们的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愿这封烽火家书,能成为跨越时空的纽带,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悲壮的历史,让英雄的事迹永远流传,让家国情怀永远激荡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