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榕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被罚50万元:信贷管理漏洞敲响风控警钟
2025年11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黔东南监管分局的一纸罚单,将榕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推上风口浪尖。因信贷管理不审慎、内部控制管理不到位,该联社被处以50万元罚款,三名时任分支机构负责人同时收到警告处分。这起看似常规的行政处罚背后,暴露出农村金融机构在快速扩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管理短板,也为行业风险防控再次敲响警钟。
从处罚信息来看,信贷管理不审慎成为违规重灾区。时任滨江分社主任林靖、忠诚信用社主任吴家燕均因此被警告,反映出基层网点在贷款审批、贷后管理等环节存在系统性疏漏。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对象多为小微企业和农户,信用评估难度较大,若未严格执行"三查"制度,极易产生不良贷款风险。而兴华信用社主任龙明洋因内部控制管理不到位被问责,则指向机构内部可能存在的岗位制衡失效、操作流程不规范等问题。两项违规叠加,暴露出该联社在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之间的严重失衡。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处罚发生在金融监管持续强化的大背景下。2025年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多次强调"穿透式监管",对中小银行公司治理、关联交易、资产质量等领域开展专项检查。榕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案例并非孤例,此前已有多家农信社因相似问题受罚。这折射出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仍存在"重规模轻质量"的惯性思维,在数字化转型加速的当下,传统粗放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监管要求。
从行业视角观察,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治理难题有其历史成因。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农信系统往往面临业务下沉与风险上移의矛盾。县域经济环境复杂、客户信息不对称、专业人才匮乏等客观因素,与绩效考核压力、制度执行不力等主观因素交织,使得信贷管理和内控问题成为顽疾。此次处罚涉及的三个分支机构负责人同时被追责,既体现监管"双罚制"的常态化,也揭示出违规行为可能具有普遍性。
此次事件对区域性银行具有多重警示意义。首先,信贷业务全流程管理必须筑牢防火墙。从贷前调查到资金用途监控,需建立标准化操作模板,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弥补人工审核缺陷。其次,内控体系需要动态升级。特别是在业务创新过程中,需同步完善合规管理机制,避免出现制度真空地带。更重要的是,必须重塑绩效考核导向,将资产质量指标与高管薪酬深度挂钩,从源头上遏制盲目放贷冲动。
对监管层而言,50万元的罚单只是治理手段而非目的。近年来,各级监管部门已逐步从"事后惩戒"向"事前预防"转型,通过监管评级、压力测试等工具提前识别风险。此次处罚后,黔东南监管分局可能会对该联社开展整改督导,重点检查关联交易、大额贷款等高风险领域,并推动其完善公司治理架构。长远来看,农村金融机构需构建"制度+科技+文化"三位一体的风控体系,既要补齐制度短板,也要加大科技投入,更要在企业文化中植入合规基因。
站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节点,农村金融机构承担着普惠金融的重要使命。榕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教训表明,没有稳健的风控基础,任何业务拓展都是空中楼阁。随着金融监管"长牙带刺"成为常态,中小银行唯有将合规经营作为生命线,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行稳致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