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制度全面推行的背景下,老百姓的就医体验和费用负担呈现出复杂的变化。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及地方实践案例,以下是DRG对患者群体的主要影响分析:
潜在问题与争议
1. 医院推诿重症患者风险部分医院因DRG支付限额,对高费用、高耗时的危重症患者收治意愿降低。例如,有患者反映因“费用超限”被强制出院或转院。尽管国家医保局明确反对此类行为并设立特例单议机制,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政策衔接不畅的问题。
2. 住院天数限制争议尽管国家医保局否认“单次住院不超过15天”的硬性规定,但部分医院为控制成本,可能缩短平均住院日。例如,无锡市通过DRG改革使平均住院天数下降1.05天,但需警惕过度压缩导致治疗不充分。
3. 新技术与药品使用受限DRG支付标准基于历史数据,可能抑制医院引入高成本新技术的积极性。例如,复杂手术或罕见病治疗可能因费用超支难以开展,需依赖特例单议机制突出。
4.DRG倒逼医院控制住院规模和费用。安阳市住院率降至河南省最低(居民医保住院率17.8%),医院通过取消低效设备采购、优化病种结构实现“同病同操作”的规范化诊疗。
二、对患者的影响
1. 住院费用下降 DRG通过控费使患者自付减少。例如,南宁市胆结石手术总费用从2.2万元降至1.8万元,住院天数缩短2天;无锡市职工医保住院次均费用下降9.53%,居民医保下降7.52%。
2.减少过度医疗 医院主动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如安阳市通过“结构性权重调整”抑制过度检查,患者人均医疗费用年均增长率仅4.04%,低于全国水平。
3. 进口药与高价耗材限制 部分高价药因不符合DRG成本控制被调出医保目录,患者需自费。例如,类风湿生物制剂需患者额外承担费用,但推动国产替代药研发。
4.复杂病例治疗挑战 医院可能因费用压力推诿重症患者或缩短住院日。安阳市通过特例单议机制保障重症患者权益,但仍有患者反映分次住院增加就医次数。
总结
DRG对医院的影响呈现“双刃剑”效应:一方面通过控费和效率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因支付刚性约束带来管理挑战;对患者则实现费用减负与服务质量改善。
但是在临床上确实存在一些因为DRG,导致医生对一些疑难杂症拒之门外,转往上级医院,因为现在医保实行的是“结余留用、超支分担”机制,将DRG费用转嫁给医生个人,这谁还敢看。因为你可能看一个病人还得自己倒贴钱。
以下案例:
医生绩效扣罚案例
- 案例1:医生因费用超标被扣工资 某三甲医院医生因食管癌患者治疗费用超DRG支付标准1.4万元,个人工资被扣除全部超额部分。该案例引发对DRG政策执行中医生责任转嫁的争议。
- 案例2:科室超支连带扣罚 某医院重症医学科因收治危重症患者导致科室整体费用超支,医生绩效奖金被削减,出现“收一个赔一个”的现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