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
深化“整合”理念,落实全程管理,共筑肺癌患者高质量生存美好未来。
整理 | 山顶上的小石头审核专家:孔凤鸣教授
近日,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在云南昆明隆重召开。作为国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肿瘤学术会议之一,CCHIO汇聚了国内外顶尖肿瘤学者,共同探讨肿瘤防治的前沿进展与整合医学的未来路径。
会议期间,医学界特邀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孔凤鸣教授,就AI赋能肿瘤诊疗、精准治疗、整体调控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025 CCHIO:肿瘤诊疗及科研实力彰显“中国力量”
医学界:
作为汇聚国内顶尖专家的肿瘤学盛会,本届CCHIO留给您最深刻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
孔凤鸣教授:
首先是CCHIO会议庞大的规模。全国线下参会达3.6万人次,中外院士共计40余位,讲者、主持、讨论、总结嘉宾4997人次。此外,大会构建了“主会场-主题会场-专题分会场”的三级会议体系,共设1个主会场、14个主题会场、26个国际会场以及129个分会场,共170个专场覆盖肿瘤诊疗、科研、人文等多元领域,实现了会议内容的“多样化”。
在过去20-30年的工作经历中,我几乎每年都会参加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 美国放射肿瘤学会(ASTRO)年会,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并被评为美国妇女放射学家协会(AAWR)主席及AAWR基金会会长,和世界肺癌大会(IASLC-WCLC), 一路走来,有幸见证了各个协会成长与壮大。如今,CCHIO的成功举办更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驱动下肿瘤诊疗及科研水平综合提升的“中国力量”。
科技赋能:AI辅助,肺癌患者迎来“精准治疗”新未来
医学界:
此次大会,您进行了“人工智能在肺癌诊疗决策与精准放疗中的应用”专题汇报,能否请您简单谈谈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
![]()
孔凤鸣教授:
总体而言,人工智能预测模型方法的改进、资料的积累以及临床的推广应用,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而人工智能在肺癌诊疗决策中的应用,目前在国内还处于积累的阶段。于密歇根大学工作期间,我们团队基于模型NTCP预测进行放疗剂量制定,在限制治疗毒性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提高肿瘤剂量保证治疗效果。 用这个方法,我个人在美国也主导了如RTOG1106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这个工作2024年发表在JCO, 并获得NRG Oncology 优秀文章奖 。至于人工智能模型,在2019年,我们团队成功构建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放射性肺炎的智能预测模型(发表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提高了二级及以上放射性肺炎(RP2)发生风险的预测能力。最近与Alibaba合作,调动全国40多家放疗中心专家,以训练智能模式来更精准更快的勾画重要正常组织指导精准机体免疫保护治疗。
但就整个行业而言,关于人工智能模型在肺癌放疗中的精准预测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取得的进展主要集中在AI指导病理学分型、分期、基因组学和预后方面。在本次CCHIO大会上,樊嘉院士介绍了AI模型在肝癌患者预防、筛查、精准治疗及预后随访中突出的预测能力,这也是我本人非常感兴趣的方向。
整体而言,人工智能在肺癌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决策制定、疗效及预后监测的全程都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在人工智能辅助肿瘤治疗领域,我们智能最主要的目标应该是以更快的速度、为更多患者带来更精准的治疗同时有更低廉的价格。是的,除了帮助患者能够拥有长久且高质的生存同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用更低成本救助更多患者。
未来展望:精准治疗,整体调控,助力肿瘤患者长生存获益
医学界:
结合本次大会的启发,未来您计划如何在临床、科研等专业领域中,进一步深化与践行“整合”理念,以推动具体工作?
![]()
孔凤鸣教授:
“整合”医学理念,最直观的表述就是通过整合患者的身体状况,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突变及侵及情况等关键信息,对患者的疗效及预后进行总体的把控。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越来越多的生物标志物逐渐被发现并在临床中推广应用,肿瘤治疗的“整合”理念应当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综合国际上的最新进展,立足我国患者疾病现状,实现从疾病筛查、诊断、治疗、预后评价及随访监测阶段“best of best”的全程覆盖。
就我个人理解而言,整合医学更应该强调局部与系统,肿瘤和患者机体的整合。在临床管理中,患者免疫治疗效果的个体性差异提示我们,机体对抗肿瘤的能力和肿瘤治愈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的强弱有着密切关系。目前针对目前及以前的研究,更多的是从肿瘤本身基因突变等出发,而深化“整合”理念的意义则需要调动肿瘤患者自身免疫力,可以通过外界助力 如免疫疫苗治疗或通过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结合对患者治疗体验和心理疗愈的关注,实现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内在“驱动”。这种整体的治疗同时降低非肿瘤原因而死亡患者比例, 也可以显著提高癌症治疗效果。
更高层面的肿瘤整合诊疗,也是中医与西医在治疗理念上的整合,合理利用二者“整体调控”与“肿瘤精准治疗”的差异化优势,实现标本兼治,协同共管,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肿瘤治疗中,实现患者肿瘤控制与高质量生存的双重获益。
结语
孔凤鸣教授强调,肿瘤治疗中“整合”理念的深化,既要强调与国际前沿的接轨,更要重视与患者治疗需求的契合。通过将西医精准治疗策略与中医理论的进一步整合,实现局部病变与整体功能失衡的综合调控,有望在将来为肿瘤患者带来生存质量的切实改善。
专家简介
![]()
孔凤鸣教授
博士/博士后导师
美国放射学院院士(FACR)
美国妇女放射学家协会会士(FAAWR)
美国放射肿瘤学会院士(FASTRO)
美国ACR认证的放射肿瘤学专科医生教授
香港大学终身教授/何妙龄那打素慈善基金整体癌症管理讲席教授
香港大学教授/临床肿瘤学系影像与血液生物标志物研究组主任/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胸部肿瘤诊疗中心主任
深圳孔雀计划放疗与免疫治疗创新临床试验平台高层次人才团队领头人
WHO合作中心-中国STAR肿瘤指南评审委员会主委
GCOG全球抗癌协作组主席
国际肺癌研究组织IASLC/2024 ACLC亚洲会义共同主席, 2025 ACLC亚洲会义共同主席
国际肺癌研究组织IASLC创新放疗技术委员会委员/肺癌OAR图谱专家指南领头人
美国ASTRO 肺癌指南评审专家 (2018-)
AAPM-ASTRO SBRT HyTEC 胸部风险器官专家组主任(2013-)
国际NCCN指南(2008-2013)和ACR实践适当性(2008-2015)肺癌专家成员
现任Intelligent Oncology 共同主编, JNCC副主编
现任中华医学杂志编委
现任translational lung cancer research 副主编
世界顶级肿瘤期刊如JCO (IF = 44)的编委 (2013-2015)
世界顶级期放射肿瘤学期刊Red Journal(IF = 8.2)的副主编 (2011-2013)
ASCO-YIA&CDA等美国多项国家组织青年奖,美国NIH / NCI R01负责人
~300 篇SCI 文章, 2020年同行引用率最高的1%学者, 2024 JCO 第一作者文章 (IF = 44)
2021年国际同行发表放射肺炎最多1%学者, 肺部大分割 SBRT 安全实践专家指南第一作者
肺癌创新自适应放疗美国RTOG1106总负责人
RTOG SBRT临床试验如RTOG618,RTOG813的共同负责人
密歇根大学2003-2013年胸部放射肿瘤学研究领头人 (2003-2013)
放射肿瘤科主任和乔治亚州医学院副肿瘤中心主任(2013-2016)
印第安纳大学医学放射肿瘤临床研究主任和癌症中心的胸部肿瘤联合主任(2016-2018)
美国妇女放射学家协会会长(2015)及基金会主席 (2016)
中美放射肿瘤学联合会(SANTRO)创始主席 (2008-2010)&首任董事会主席 (2006-2012)
![]()
责任编辑:猫猫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