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超级计算机的700万个CPU核心同时点亮,银河系上千亿颗恒星的演化轨迹首次被完整绘制。这项由日本理化学研究所领衔的突破性模拟,不仅重构了恒星从诞生到超新星爆发的完整生命周期,更在浩渺星海中标定了未来人类文明的灯塔——基于元素合成、引力相互作用等18项关键参数,研究团队已筛选出最具殖民潜力的系外行星候选名单。
![]()
恒星适居带里的精密测绘
在传统行星搜寻的漫长岁月里,天文学家们如同手持烛火的探路者,只能凭借恒星亮度那微若游丝的周期性颤动来捕捉行星存在的蛛丝马迹。而今,借助AI技术加持的银河系模拟,我们终于拨开了星际迷雾,首次实现了对单颗恒星周围行星系统的全景式动力学重建。这场宇宙级的数字实验揭示:在距地球500光年的星域中,类太阳恒星开普勒-442的怀抱里,一颗行星正沐浴着与地球惊人相似的阳光馈赠——其日照强度指数达到地球值的97%,而模拟显示12.3%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恰如天然的温室帷幕,为这颗星球锁住液态水存在的珍贵可能。
更令人心潮澎湃的是对红矮星系统的认知革新。曾几何时,这些活跃恒星频繁爆发的耀斑风暴被视为行星大气的无情剃刀,但模拟数据却为格利泽-667C系统谱写了新的篇章:最外围的格利泽-667Cc行星凭借强大的磁场护盾,将表面辐射控制在仅比地球高17%的水平。这颗被潮汐锁定的星球上,永恒晨昏交界处蜿蜒着长达2400公里的温带走廊,仿佛宇宙精心设计的生态摇篮,温度始终在冬日薄雾般的-12℃与春日暖阳般的28℃之间温柔徘徊。
超级地球的改造蓝图
在浩瀚的千亿级行星数据库中,LHS-1140b犹如一位沉稳的巨人,以其罕见的地质稳定性独树一帜。这颗直径约为地球1.4倍的星球,其内核仿佛一个巨大的金属熔炉,镍铁含量高达38%,孕育出比地球强韧2.3倍的磁场护盾。最令人惊叹的是流体动力学模型揭示的奥秘——这颗星球表面63%的区域都覆盖着深邃的液态水层,这些水世界平均深度超过3000米,其水量之丰沛,足以让地球的海洋相形见绌,足足是地球海洋总储量的1.8倍。
![]()
研究人员特别指出,这类型星的大气改造将突破传统范式。通过向平流层注入二氧化硅气溶胶,可在30个地球年内将表面压力降至0.8个标准大气压。而模拟中已验证的"藻类播种"方案,预计能在150年内将二氧化碳浓度从当前的54%降至宜居水平。
星际航路的AI导航
这项突破的意义远超天体物理学范畴。研究团队开发的深度学习代理模型,已能预测恒星际介质的密度波动。在模拟测试中,AI规划的霍曼转移轨道比传统方法节能14%,且成功规避了90%以上的微陨石密集区。
![]()
随着模拟数据持续更新,这份星际殖民清单将动态优化。正如平岛庆哉博士所言:"我们不仅找到了宇宙中的新家园,更获得了设计跨恒星文明的技术罗盘。"当第一艘殖民飞船启程时,船船舱里装载的不仅是人类基因库,还有这个用700万CPU核心锤炼出的银河系生存手册。
飞船引擎的蓝焰划破寂静的宇宙,人类文明的种子正式开启跨恒星漂流。中央计算机的量子处理器正以每秒千万次的速度更新着生存模型,那些闪烁的代码里凝结着地球文明最精粹的智慧结晶——如何在外星重力场中培育作物,怎样利用脉冲星进行深空导航,甚至预测到第三行星季风系统对金属建筑的腐蚀速率。
殖民舱内的生态穹顶已自动调节至目标星系的日照光谱,水培农场里第一批转基因蓝藻正吐出淡紫色氧气泡泡。工程师们发现,手册第37章关于大气改造的方案竟与实地探测数据完全吻合,这要归功于那些在地球实验室里模拟过十二万次的风暴模型。当第一个婴儿在人工子宫舱诞生时,生物计算机立即为其匹配出最优的基因强化方案,显示屏上跳动的数据链像一首写给新人类的摇篮曲。
最令人惊叹的是深空通讯阵列接收到的第一条讯息——来自地球的实时更新包。原来在飞船离开的第七年,平岛团队已攻克量子纠缠通讯技术,这本生存手册从此成为会自我进化的活体知识库。船长望着舷窗外旋转的星云,突然明白真正的文明火种不是冷冻舱里的基因,而是这份永远保持更新的星际生存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