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曹宇悦)每年11月18日至24日是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确立的“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细菌耐药性的上升是一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随着抗生素这把保护人类近一个世纪的‘利刃’逐渐变钝,曾经普通的感染会再次变得致命。”11月17日,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黄耿文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黄耿文介绍,耐药性是微生物在反复接触抗菌药物后发生遗传改变,导致药物效果下降甚至失效的现象。“这好比给微生物‘穿上了防护装备’,使得原本有效的药物难以发挥作用。这些严重的细菌感染常导致败血症、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抗生素耐药性监测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导致常见感染的实验室确诊细菌感染中,有1/6对抗生素治疗产生耐药性。2018年至2023年期间,超过40%的受监测抗生素的耐药性出现上升,年均增幅达5%至15%。
“近年来,我国为遏制微生物耐药,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采取专项整治等举措,取得明显成效。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23年,核心数据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59.4%降到33.4%,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16.2%降到7.1%。”黄耿文表示,虽然核心数据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有所下降,但抗菌药物滥用现象仍然存在,需要引起充分重视。
![]()
健康时报资料图
细菌耐药现象为何产生?黄耿文解释,当细菌的某些基因发生突变,或获得耐药基因,它们就能在药物攻击下存活下来,并将这些特性传递给后代。临床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是细菌耐药这一现象产生的最重要原因。同时,症状稍有好转就自行停药的服药方式也会导致细菌耐药。“这种错误的服药方式会给细菌留下‘喘息’的空间,它们一旦‘记住’了药物攻击方式,卷土重来时只会更强大、更难治。”
黄耿文表示,在抗击抗生素耐药的战场上,精准诊断正成为“改变游戏规则的工具”。“以急性胰腺炎为例,该疾病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严重时可致死。如何判断坏死性胰腺炎患者何时发生了感染十分困难,因此临床上为了患者安全,往往降低抗生素使用门槛,导致抗生素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被普遍滥用,进而使得胰腺炎患者病死率增加。
黄耿文介绍,“基于核酸的分子鉴定方法为临床带来了变革,这些技术通过检测微生物中特异的DNA或RNA序列,能够快速且准确地识别病原体,实现精准治疗。”
2025年5月,黄耿文团队发表的一项最新临床研究成果显示,在有发热症状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队列中,采用新型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宏基因组二代测序作为诊断胰腺感染的方法,抗生素正确使用率预计可以达到81.4%,较传统检测方法指导的抗生素正确率提高62.8个百分点。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提升关于抗生素的认知也非常关键。”黄耿文提醒,患者不应要求医生开具不必要的抗生素,应该理解抗生素不是“消炎神器”,也对病毒感染无效。在医生开具抗生素处方后,应严格遵医嘱按处方用药,不自行购买、不分享抗生素,症状缓解后也应完成全程治疗,避免自行停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