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徒手攀岩视频成绝唱,中老年博主的流量突围战
11月14日发布的最后一条视频里,这位70后博主正徒手攀爬崂山巨石,下方是直坠的悬崖。镜头记录下他未系安全绳的身影,与身后2000人登山社群的组织者身份形成刺眼反差。两天后,无人机吊运遗体的画面在社交平台疯传,完成了这场流量叙事最残酷的闭环。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这打破了"只有年轻人才博眼球"的刻板印象。在算法偏爱惊险画面的短视频时代,中老年创作者同样深陷流量焦虑。该博主每周组织活动、持续更新高危动作视频的模式,本质上是用肉身作为流量抵押品。当"徒手""无防护"成为内容标签,风险便成了明码标价的表演道具。
![]()
image
二、2000人社群24小时内崩塌,网红经济的沙上城堡
事件发生后,粉丝群管理员发出"群主离世请退群"的通知,4670个粉丝的抖音账号迅速清空内容,改为一串冰冷数字。这个运营多年、成员超2000人的登山组织,在死亡面前展现出惊人的脆弱性——没有悼念仪式,没有社群传承,就像被台风扫过的沙滩城堡。
![]()
image
这种瞬间解体的现象暴露出网红经济的致命缺陷:当个人IP成为唯一纽带,其承载的社群关系便如同高空走钢丝。博主生前建立的信任体系,随着账号隐藏而灰飞烟灭。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组织往往缺乏专业户外机构的安全预案,却具备极强的行动号召力,形成潜在的风险放大器。
![]()
image
三、无人机运遗体上热搜:技术讨论淹没生命敬畏
社交媒体上,关于"无人机能否用于活体救援"的争论获得上万点赞,而对逝者本身的关注寥寥无几。这种技术狂欢与人文关怀的倒挂,恰是流量逻辑的典型症状。网友对银白色保温毯下担架的好奇,远超过对"为何要徒手攀岩"的深层追问。
该博主生前视频评论区早有预警。当有人提醒安全风险时,得到的回复是"你年纪轻轻就卧床等噶了吗?"——这种对谨慎者的嘲讽,某种程度上是流量竞争催生的畸形勇气文化。当点赞数成为衡量标准,悬崖边的危险动作便从个人选择演变为群体效仿的模板。
这场悲剧撕开了内容创作行业的暗疮:在算法和流量的合谋下,危险行为被包装成"突破自我"的励志故事。从崂山坠落的不仅是70岁高龄的冒险者,更是整个行业对生命敬畏的底线。当无人机吊运遗体的画面在平台传播,我们是否该反思:下一次流量狂欢的代价,又会由谁来支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