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你会不会用AI,去挑战一个已经被专家和资深律师“定了性”的案子?
我们辅导的年度会员伙伴,李智律师,最近就干了这么一件事。
他们律所接受了一个医疗纠纷案。这个案子,已经通过了非常资深的律师和鉴定机构专家的两轮讨论,初步意见稿都定好了。
团队的初步评估意见,倾向于医院方承担“次要责任”。
你看,基本就已经是盖棺定论的结果了,对吧?
但李智律师没有被这个“既定结论”框住。
他身上有种特别宝贵的“AI敏锐度”——他决定启动AI这个“外脑”,看看这个案子在AI的视角下,是不是还有别的解法。
而就这个“试一试”,让他成功找出了两处过错补充意见,把案子直接从“次要责任”拔高到了可以主张“同等责任”。最终,这份AI辅助的陈述意见书,被律所主任发到了全所群里,成了“全所观摩对象”。
他也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分享到我们的群里:
![]()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他分别用豆包和AlphaGPT,两个AI工具,分别根据脱敏后的案情,生成了初版的陈述意见书。
![]()
据他观察和经验,AlphaGPT生成的报告很专业,增加法律依据,紧扣专家评估意见。而豆包,则是提出了几个新的观点和补充。
于是,他结合AI提供的思路,拟定好了报告的初稿。
你以为到这里,就已经结束了?
不不不,如果仅仅靠AI生成的这一版初稿,内容肯定不全面,也肯定没办法帮李律师找到那两个关键的过错补充意见。
他在初稿生成后,做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操作——让AI“角色扮演”。
他先让AI站在被告(医院)一方,指出可以反驳的观点:
![]()
然后,李智再让AI站回原告(患方)一方,针对反驳意见给出针对性的回复:
![]()
这样一来,李律师就把整个庭审路径,对方可能出什么牌,我方该怎么接,全都用AI预演了一遍。
在这样的基础上,AI补充生成的意见书,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完备。
当然。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去除AI味。
AI给的法律文本,也会经常有AI味,不能直接用。
所以,李律师自己上手,把AI生成内容里那些“泛泛的、虚大空”的部分全部删掉,精简文本,强化内容的逻辑,让事实和法律的逻辑联系更紧密,观点更能说服法官。
总结下来,这份被全所律师观摩范本的法律意见书,就是这样诞生的:
![]()
所以你看,为什么这份文书能成“范本”?
因为它不是光靠AI写的,也不是光靠李律师的个人智慧写的。它是“AI+律师”共同体写的。
它有AI的广度、新颖度,更有律师的逻辑、深度和温度。
看完李智律师的成功案例,你是不是也心动了?
但很可能,你私下也试过AI,结果却很失望。
想让它查个法条、查个案例,结果发现内容全是编的;
让它写个文书,干巴巴的没有人味儿,还得自己从头到尾大改一遍;
用AI写的稿子,总感觉有点“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为什么别人的AI是“专家外脑”,你的AI却像个“人工智障”?
说到底,AI工具实时更新,市面上的AI工具也还有很多,你缺的不是工具,而是方法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