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上次我们重点拆解了企业文化建设中 “志、愿、道” 三个字的核心内涵 —— 三者均指向企业的目标、目的与方向,但各有侧重:“道” 是方向指引,“愿” 是发心与动机,“志” 是践行的决心。
![]()
认知纠偏:企业文化≠营销包装,核心是 “形而上” 的精神内核
企业转型期,企业文化该如何发挥作用?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厘清一个关键定义:什么是企业文化,什么不是企业文化。很多创业者和企业主存在典型误区,将营销手段直接等同于企业文化。
以知名零食品牌三只松鼠为例,它从淘品牌起步,在行业已达峰值并开始下滑的阶段入场,最终凭借坚果类产品成功上市。其对外展现的诸多特色,常被误读为企业文化:定制卡通 logo 与动画片,员工、客服使用 “鼠老爹”“鼠小弟” 等专属代号;物流采用加厚定制纸箱,附带便捷撕拉片;包裹内除核心产品外,还附赠垃圾袋、一次性手套、开果器、试吃装、纸巾等周边;会员生日能收到专属福利。
我曾就职于一家台湾零食企业,台湾地区服务行业的精细化程度颇高,物流与包装在行业内处于中上水平。但当我们体验三只松鼠的产品时,仍被其包装与服务的极致性所震撼。当时零食市场物流普遍粗放,部分商家甚至只用纸袋包装,快递途中易被损坏或失窃。三只松鼠通过包装升级、服务优化和用户体验强化,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服务升级。
但必须明确:这些 logo 设计、员工代号、包装福利等,本质是营销手段而非企业文化。类似误区十分普遍,不少企业主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策划包装 —— 比如设计 logo、包装创始人形象、统一员工标识、优化产品宣传等。而我们读书会探讨的企业文化,是 “形而上” 的精神内核,与创始人及企业主的个人修养深度绑定,并非 “形而下” 的营销表象。
我们专注的是企业文化辅导:通过读书会等形式,帮助企业主转变心态,植入文化核心内涵,推动理念落地。比如某企业想以稻盛和夫的 “利他哲学” 为企业文化,我们的辅导员会通过入驻辅导或集中学习的方式,让企业主和团队深刻理解其本质,再转化为实际经营行为,实现企业哲学层面的升级。这类辅导员稀缺性极强,核心在于其自身需具备足够高的文化素养与修养。
转型期关键:文化内核才是企业的 “压舱石”
当企业面临重大业务转型时,原有管理方法、制度体系或许仍能发挥部分作用,但营销手段往往需要大幅调整,难以继续支撑企业发展。真正能在意识、心态、精神层面稳住根基、推动变革的,是企业的文化内核。
通过三个不同规模企业的案例,我们能更直观理解这一点:
初创小团队的 “信任文化”:一家 5 人初创公司,创始人带领核心成员先后从 A 产品转向 B 产品,最终靠 B 产品衍生的 C 产品实现盈利。动荡转型中,“将熊熊一窝” 的道理尤为明显 —— 创始人的领导力、影响力足够强,团队才能快速切换方向。此时产品、营销手段不断迭代,甚至没有成型的管理制度,唯一起到稳固作用的是 “信任文化”:成员间以信任为纽带,目标一致、同心协力,成为转型期最坚实的支撑。
中小团队的 “同心文化”:夫妻共同创办的企业,初期多以 “夫妻搭档” 为核心,男主外整合外部资源,女主内打理内部事务。即便后续扩招员工,夫妻间的默契与共同目标也能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支撑企业度过转型期。当然,若夫妻理念相悖可能引发矛盾,但草创阶段的 “同心文化” 稳定性通常极强。
大型企业转型的 “变革文化”:传统车企东风集团旗下的岚图汽车,正是依托新文化实现转型破局。作为央企,东风集团组织体系庞大、审批流程繁琐,原有企业文化难以适配新能源赛道的快速迭代需求。为此,东风成立独立子公司打造 “岚图” 品牌 ——“岚” 取自《周易》卦象,上 “山” 下 “风” 寓意 “变革中寻机遇”,反向解读 “图岚” 即为 “图谋变革、开拓新机”。子公司以 “变革、创新” 为核心文化,摆脱母公司原有体系束缚,最终在新能源市场站稳脚跟。
这三个案例共同印证:转型期真正发挥关键作用的,是企业文化的内核 —— 无论是小团队的信任纽带、夫妻档的共同目标,还是大企业子公司的变革精神,核心都是团队在意识层面的共识。
极端案例印证:无绑定组织,靠文化凝聚人心
再看一种更特殊的组织形态:总公司仅 5 人,在全国设有十几个甚至上百个分公司,每个分公司规模 5-30 人,且多数为临时协作人员。这类人员流动性强,无严格隶属关系,无固定办公场地与资产绑定,业务还需频繁转型。
若依赖传统管理理论,如德鲁克管理、绩效管理等,根本无法支撑组织运转。企业一旦面临转型,顶层设计需全面调整,原有模式与方法全部失效,如何确保临时协作人员继续跟随?
任正非说:“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这句话的深意,在这类组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抛开制度、合同、资产、业务等所有外在绑定,“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事业发展中难免遭遇起伏,当外在条件全部归零,能留存的唯有志同道合的伙伴 ——“事在人为”,人在则事业在。
这些伙伴为何愿意坚守?核心是企业文化的力量。大家秉持共同愿景,践行同一企业之道,发自内心认同并愿意为之奋斗,这种无形的精神纽带,能超越所有外在约束。
诸子百家中的墨家,就是这类组织的典范。墨家无固定隶属机制,无统一薪酬体系,成员各有正当职业,却会定期将部分收入供给组织;领导人 “钜子” 由内部自然推举,以 “道” 为核心标准更替;组织以 “兼爱非攻” 为核心理想,“兼爱” 对应慈悲,“非攻” 对应仁善,与儒家 “仁义” 理念相通,成员遍布各国各行业,始终践行核心理念。
墨家靠纯粹的文化信仰实现良性运转,本质是文化内核的强大凝聚力。与儒家侧重个人修养不同,墨家更强调 “理念的经世之用”,注重将核心思想落地实践 —— 这与企业转型中对企业文化的需求高度契合:企业文化绝非空谈的理论,而是能推动团队协同行动的核心力量。
结语:转型动荡期,经营哲学是企业的 “定盘星”
企业转型过程中,有人因意志不坚定、精力耗尽或目标偏移而退缩,这是正常现象。但能将剩余团队拧成一股绳,在变革中持续前行的,唯有坚固的企业文化。
对创业者和企业主而言,首要任务是找到自身企业的文化内核,再通过读书会、理念分享等实践形式将其落地;对员工而言,认同并践行企业文化,是转型期实现个人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关键。
正如稻盛和夫的 “利他哲学”,真正的企业经营哲学,始终是 “形而上” 的精神共识。它无关外在的营销包装,却能在企业最动荡的转型期,成为最稳固的 “定盘星”,支撑企业穿越周期、实现长远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