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二十号与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品尝烤鸡翅。视频截图
11月4日,神舟二十一号与神舟二十号乘组在轨会师,6名航天员用新装备热风烘烤机在空间站烹制烧烤大餐的画面,让“太空厨房”火遍全网。广大网友在羡慕之余,也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镜头里的航天员脸颊圆润、眼窝略肿,和地面上的模样“胖若两人”。
进入太空后,航天员看上去为啥都“胖”了一圈?
失重引发体液“大迁移”
其实,这并非航天员体重真的增加了,而是太空失重环境下一种特殊的生理现象——体液转移在“搞鬼”。
在地球上,重力就像一场向下的拔河比赛,时刻把我们身体里的体液往下“拽”,让血液和组织液更多地聚集在下肢和脚部,这也是久站后我们会感觉腿脚发胀的原因。一旦进入太空,重力消失,这双“手”突然没了力气,原本被拽在下肢的体液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唰”地一下集体向上半身涌去,最终大量堆积在头部和颈部。
这场“体液大搬家”的规模相当可观——大约有一瓶大容量可乐的体液,从下半身转移到上半身。这些额外的液体一部分挤入脸部的组织间隙,让脸颊变得饱满、眼窝出现浮肿;另一部分让头部和颈部的静脉扩张,从视觉上更显“圆润”。
所以,我们看长期在轨的航天员总会觉得他们脸胖胖的、圆圆的,只不过这种“胖”只是表象,本质是体液的分布变了。这场由失重引发的体液“大迁移”,没有任何“人为控制”,完全是物理规律作用的结果。
体液转移会带来啥“麻烦”
体液转移看似只是“颜值变化”,实则会给航天员的身体带来一系列挑战,这也是成为航天员需要经过“千锤百炼”的原因。
首先是心血管系统的“适应难题”。体液大量涌向胸部和头部,会让心肺循环的血量突然增加,心脏就像突然接到了“超额订单”,负荷变大。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心脏的形态和功能可能会发生改变,比如心肌变薄、收缩力下降——这也是航天员返回地球后需要重新适应重力、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感官功能的“小麻烦”。过多的血液涌向大脑,会让航天员出现头部发胀、轻微头痛的感觉;鼻腔黏膜也会因为充血而肿胀,就像感冒时鼻塞一样。更有意思的是,鼻塞会影响嗅觉——我们的味觉其实和嗅觉密切相关,所以很多航天员在太空会觉得食物“没滋味”,这背后就有体液转移的“功劳”。
这些挑战也意味着,航天员不是“谁都能当”。他们需要通过八大类、200余项的严苛训练:体能上,要能承受离心机带来的数倍重力加速度,模拟体液突然转移的冲击;知识上,要掌握航天医学、工程学等多领域知识,懂得如何应对身体的异常反应;心理上,要能在封闭的太空环境中保持稳定,从容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唯有体能、知识、心理“三强”,才能扛住太空环境的考验。
航天员变“胖”,是人类探索宇宙时身体与失重环境碰撞出的有趣现象,背后则藏着航天医学的奥秘,也体现着航天事业的艰辛。每一张“圆润的太空脸”,都是航天员为探索未知付出的印记。
来源:河北科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