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印度政坛,普拉尚特·基肖尔曾是神话般的存在。
这个48岁的政治战略家,凭借精准到极致的数据研判和选举操盘能力,一手将莫迪推上总理宝座,助力尼蒂什·库马尔稳固比哈尔邦政权,就连西孟加拉邦“铁娘子”玛玛塔·班纳吉也对他言听计从。
十余年间,他隐身幕后却手握乾坤,成为“胜选保证”的代名词。
![]()
但2025年比哈尔邦议会选举,却让这位传奇操盘手遭遇滑铁卢,他耗时两年打造的“人民善治党”(Jan Suraaj)在243个选区全线溃败。
得票率不足2%,未获一席,而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联盟则斩获202席,以压倒性优势横扫选区。
这场从万众期待到黯然收场的转型,不仅打破了基肖尔的不败神话,更揭开了印度政治深层的运行逻辑。
2023年初,他启动了为期18个月的“比哈尔徒步之旅”,足迹遍布全邦38个县的偏远村落,累计行程超3000公里,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务工者、教师面对面倾听诉求。
他的团队用大数据梳理出就业、教育、移民安置三大核心痛点,将政策主张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宣传册和网络内容,精准触达占邦内人口70%的35岁以下年轻选民。
媒体的全程追踪让这场竞选热度空前,基肖尔被塑造成“打破传统政治桎梏的革新者”,竞选集会现场人山人海,甚至创下新政党参选全覆盖243个选区的纪录。
但热闹背后,是与选票的严重脱节,即便在他徒步重点覆盖的地区,人民善治党也未能撼动传统政党的根基。
印度民主学院学者Saurabh Raj直言:“他的政党是精心设计的‘战略项目’,而非扎根社会的‘运动产物’,缺乏真正的群众基础。”
比哈尔邦的政治土壤远比基肖尔想象的复杂。
![]()
作为印度人口第三大邦,这里贫困率超30%,约200万劳动力常年跨邦务工,却仍深陷种姓制度的桎梏。
该邦2023年完成的种姓排查数据显示,其他落后种姓(OBC)和极端落后种姓(EBC)合计占比高达63%,远高于全国27%的配额比例,种姓亲缘长期主导投票倾向。
印度现代政治史早已证明,新政党崛起离不开两大支柱,要么从老牌政党分裂,继承现成社会基础;要么借大规模群众运动凝聚能量。
而人民善治党两者皆无,既无传统根基,也无运动支撑。
![]()
竞争对手的布局更为务实,执政的尼蒂什·库马尔联盟通过发放贫困家庭补贴、扩建乡村道路等民生福利化解反执政情绪。
印度人民党则凭借莫迪的个人魅力和“印度教民族主义”叙事,绑定高种姓选民,其主张的“发展农业、保护中小企业”政策也精准契合邦内需求。
相比之下,基肖尔的“就业优先”“教育改革”虽具吸引力,却缺乏触发集体行动的情感共鸣。
基肖尔的“幕后基因”成为前台执政的致命短板。
作为战略家,他擅长站在第三方视角优化候选人形象、设计竞选话术,但作为政党领袖,他却始终与选民保持“专业距离”,拒绝亲自参选,仅以“创始人”身份统筹全局。
![]()
政治学家拉胡尔·维尔马指出,新政党亟需“符号化领导人”,就像德里人民党(AAP)创始人科利瓦尔亲自参选凝聚公信力,而基肖尔的缺席让选民怀疑这只是一场“战略实验”。
候选人梯队的“新手困境”同样致命。为贯彻“去种姓化”理念,人民善治党70%的候选人是首次涉足政坛的普通人,缺乏与传统政党博弈的经验和调动基层“票头”资源的能力。
反观尼蒂什联盟,候选人多为深耕选区数十年的“老江湖”,仅凭种姓亲缘就能稳定收割选票。
正如当地农民拉姆·亚达夫所言:“纲领再好,候选人连村里的神庙活动都组织不了,怎么相信他们能办事?”
败选结果揭开了印度选民的务实面纱。民调显示,65%的年轻选民认可基肖尔的政策主张,但最终仍选择传统政党。
Saurabh Raj分析:“印度选民越来越看重‘可行性’,在比哈尔邦这样的贫困地区,他们不敢用选票‘赌未来’,更倾向于‘已知的稳妥选项’。”
这种务实主义让媒体热度难以转化为投票行为。基肖尔的集会能吸引数千人围观,却无法让这些人成为稳定的拉票者,更难带动家族、种姓成员集体投票。
值得注意的是,比哈尔邦向印度下议院输送40名议员,是决定印地语地区政治走向的风向标,选民对选举结果的重要性有着清醒认知,这也让他们在投票时更趋谨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