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记者获悉,北京初步形成全国领先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到2027年,北京将基本形成高效协同、富有活力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到2027年,转化孵化3000家科技型企业
据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杨璞介绍,北京市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作为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先后出台了《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并率先开展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单列管理等试点工作,初步形成全国领先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
《行动方案》聚焦科技成果转得出、帮得上、落得下三个阶段,从五个关键方面发力,加速科技成果“从1到10”在京落地。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基本形成高效协同、富有活力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成1000家合作平台、5000项技术开发合作项目,转化孵化3000家科技型企业、600家专精特新企业,转化一批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满足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科技成果。
建设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中心
《行动方案》包括5个部分20项重点任务。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方面,建设企业主导的合作平台,建成一批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支持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创办企业。
在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方面,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市场化程度高、专业能力强、机制灵活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
在激发市场要素活力方面,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将优秀技术经理人纳入市级人才支持政策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服务能力,完善概念验证、中试、孵化等平台体系。
《行动方案》还提出,建设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中心,打造成果转化“一站式”综合服务载体。推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在海淀、房山、昌平等建设主承载区。
探索科技成果首单应用支持机制
在介绍《行动方案》落实时,杨璞表示,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建立企业出题、研发单位答题、联合攻关的科研组织模式。建设一批校企联合实验室。
抓好资金支持。探索建立市区协同“拨投联动”机制,助力转化创办企业早期成长和持续发展。构建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社会资本、银行、保险及北京区域性股权市场赋能成果转化。探索科技成果首单应用支持机制,助力转化创办企业首次获得市场化订单、规模化订单以及开展品牌场景应用。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张磊 校对 柳宝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