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发布“告别”的推文后,接到两位在德国朋友的消息。
一个劝我到汉堡,和卜卜书斋合作;还有在法兰克福的朋友召唤我,“直接来法兰克福开店吧,还有成都直飞航班呢。”
我感谢了她们,有杏书店依然会扎根成都。
我上个月在德国旅行时,去过一次汉堡的卜卜书斋,看到一家小书店的理想状态。去逛书店的年轻人,都很认真地在翻看书籍,有人问老板:“xx书已经到货了吗?”“还没有,可能要到下周。”
国内的不少新书,在那里都能及时看到。书店的读者,较少(和国内比较而言)受到手机的影响,而且因为在努力学习德语、融入当地,反而对中文读物有一种怀念和亲切——这里有更单纯的阅读。
这让我想起2002年在北师大读书时,几乎每周都会去东门外的盛世情书店,看有哪些新到的图书。经常去书店,能在心中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生成秩序”,就好像和世界连结了起来。
2023年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我开始接触到不少在海外生活的朋友,有相当多是留学生。和他们交谈,会感受到更多希望。
举一个例子:我要在哥大租房的时候,加了一位小伙子的微信,他带我看过两次房子,一分钱都没有收。后来我在网上找到了房子,就没再麻烦他。但是有一天发现他为我的文章打赏200元。
我为这200元感到开心。这不仅意味着他喜欢我的文章,也代表他生活得不错,他的善良和努力是有回报的。
网上曾经流行一句话,海外“中国人专骗中国人”,但是我的经验告诉我,“新的中国人”真的不同了。
在纽约和柏林,我都注意到一个新现象:年轻的华人,不管是留学还是工作,都很喜欢书店和公共生活。在纽约、东京、阿姆斯特丹,都有中文书店。那里有繁体和简体中文书,他们在创造一个新的“文化中国”。
过去,我对留学生生活的想象,更多是《北京人在纽约》这样的电视剧或者早年阅读的杂志:在餐馆没日没夜地打工,洗盘子当服务员,攒下外汇……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愿意去餐厅打工了,他们的外语水平更好,要打工也有很多其他机会。
更重要的是,他们背后的“家庭”比过去更有钱了。能够出去读书的,大部分都是大城市中产家庭的孩子,他们到国外读书,也有着不错的消费能力。
海外中文书店的兴起,说明年轻一代已经超越“生存”这个阶段,他们需要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我在德国认识的朋友思齐就是这样的“年轻人”。她在上海长大,在哥大读了硕士,纽约城市大学读博士。
现在她在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和项飙老师一起做研究。她的故事,是全球化时代中国年轻人“面向世界”的缩影,
她关注的一个领域就是“跨国流动和移民”。2020年以来,“跨国流动”无疑呈现出了新局面和各种不确定性。现在她要来到成都,很高兴请她来书店做一个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