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日本撕下伪装,高调展示七大核心能力,火力将覆盖全球范围?

0
分享至

今天扒一扒日本防卫政策的猫腻,表面喊着“自卫”,实则偷偷搞远程打击、模糊防区边界,一步步突破军事约束。

这波操作可不是简单调整,背后藏着大野心!想知道它到底想搞啥大事?接着往下看就懂了!





防区外打击到底是啥“硬核杀器”

想摸清日本的真实野心,先得搞懂它拼了命要搞的“防区外打击能力”到底是个啥。

说白了,这就是“我能打到你,你却碰不到我”的远程精准打击手段,根本不是普通国家“本土防卫”的刚需,妥妥是军事强国玩“不接触作战”的核心杀器。

咱们先看看实战案例就懂了,美军早就用行动证明了这东西的攻击性有多强。

伊拉克战争里,美军B-52H轰炸机带着AGM-86巡航导弹,在伊拉克防空火力覆盖范围外约600公里处一按发射键,就精准炸掉了萨达姆政权的指挥中心、防空阵地这些关键目标,全程没给对方任何反击的机会。



阿富汗战场更直接,美军“战斧”巡航导弹从红海驱逐舰上发射,跨越上千公里精准命中山区恐怖分子营地,真正实现了“千里之外取敌首级”。

科索沃战争里,北约战机靠着这招,在南联盟防空圈外狂轰78天,最后硬是把对方逼得服软。

这些案例都指向一个关键,防区外打击能力的核心是“主动进攻”,跟“被动防御”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按军事常识来说,普通自卫力量根本用不上这玩意儿,就像小区保安没必要配备远程狙击枪一样。



可日本偏要反其道而行之,把这种大国专属战力当成重点发展目标。

翻一下日本2024年版《防卫白皮书》就知道,里面明晃晃写着要“强化防区外防卫能力,补齐远程打击短板”,这已经不是偷偷摸摸的试探,而是明目张胆的军事扩张了。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还在同步研发高超音速导弹,计划把射程提到1000公里以上,一旦列装,它的防区外打击能力直接就能实现质的飞跃,彻底跳出“本土防卫”的圈子。





扩军的两步狠棋

日本这波军事转向可不是脑子一热的决定,而是早有预谋的系统性操作。

2022年和2025年的两次关键动作,妥妥构成了它扩军备战的“两步走”套路。

先看2025年,日本在最新防务文件里直接写明“将东大视为最大挑战”,这话看似简单,实则是国际政治里“造敌扩军”的老套路。

说白了,“树立明确对手”从来都是推进军事扩张的万能借口,通过放大外部威胁,既能让国内民众接受不断涨的防务预算,又能顺理成章地采购先进武器、突破军事约束。



而这一切的起点,其实是2022年的战略大转向。

那一年,日本正式扔掉了战后延续几十年的“专守防卫”原则,转头拥抱“攻防兼备”的军事战略,相当于从法律层面直接撕毁了对自身军事行动的硬性约束。

要知道,“专守防卫”可不是随便喊的口号,里面有明确的硬规矩,禁止主动发起攻击、武器射程不能超过自卫需求、禁止参与海外作战等等。

可“攻防兼备”战略一落地,这些约束全被抛到了脑后,“主动防御”甚至“前置打击”都变得名正言顺。



日本防卫省官员嘴上说着“转向攻防兼备是为了应对复杂的安全环境”,但明眼人都清楚,这不过是给军事扩张披上的“合理外衣”。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还打着“正常国家”“正常军队”的旗号给自己贴金。

所谓的“正常化”,说白了就是想摆脱战后“被动防御”的定位,打造一支能主动进攻的军事力量。



回顾历史就知道,日本战后的军事发展一直被和平宪法管着,自卫队的定位就是“专守防卫”,根本不能拥有正规军队的进攻性战力。

但随着“攻防兼备”战略的推进,和平宪法的约束被一点点架空,自卫队的性质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防御性武装力量”慢慢变成“正规国防军”。





七大核心能力,早已不是“自卫”模样

如果说战略转向是给军事扩张“定调子”,那“七大核心作战能力”的推进就是实打实的“练真功”。

翻一下日本2023年版《防卫白皮书》就清楚,自卫队正重点强化防区外防卫、综合防空反导、无人系统防卫、跨区域兵力投送、远程目标侦察等七大核心能力。

这七大能力看着零散,实则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使劲,彻底突破“自卫”的局限,打造一支能全球部署、能主动进攻的军事力量。

这里面不少能力,根本就是大国军队的“专属配置”,跟自卫队的传统职能八竿子打不着。



比如跨区域兵力投送能力,本质上就是为了把军事力量派到本土以外的地方。

过去只有美国、俄罗斯这些军事大国才会重点搞,远程目标侦察能力更像是远程打击的“眼睛”,没有这玩意儿,防区外打击就是“无的放矢”。

把这些能力硬塞给自卫队,就像让小区保安突然配上“跨市执法”的装备和权限,不管是职能还是性质,都已经变了味。

更让人警惕的是,日本在推进这些能力时,还在不断突破技术和法理的限制。



就说无人系统防卫,日本不光研发侦察无人机,还在搞攻击型无人机的部署,这种无人机能挂精确制导武器,近距离打击目标,完全是进攻属性。

综合防空反导系统看着是防御性的,但跟远程打击能力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攻防一体”的作战体系,既能拦对方的导弹,又能主动发起远程攻击。

日本2024年版《防卫白皮书》里更是直白地说,要“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武器装备,实现自卫队由‘盾’向‘矛’的根本性转变”,这话算是把军事转型的核心目标说透了。



从实际部署来看,日本已经开始在西南诸岛加码军事设施,部署远程导弹和雷达系统,这些设施的覆盖范围早就超出了本土防卫的需求,直指周边广阔区域。

同时,日本还忙着跟其他国家搞军事合作,频繁参加联合军演,提升跨区域作战的协同能力。

种种迹象都表明,自卫队早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防御力量”,而是正在变成一支具备强大进攻能力的军事力量。





“防区”模糊化,藏着多大野心

日本搞军事扩张的套路里,最“阴险”也最危险的一招,就是故意把“防区”这个概念搞模糊。

按军事定义来说,“防区”本该是个明确的地理范围,战术防区通常就是几百公里内的近距离防御区域,主要应对周边的小规模冲突。

而战略防区能延伸至上千公里,甚至覆盖多个地缘政治区域,是军事大国彰显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可日本偏不,非要让“防区”变成一个“弹性概念”,从来不说清具体范围,这种故意模糊的操作,背后藏的野心可不小。



从短期来看,模糊“防区”定义能给现有武器装备找借口。

现在日本装备的导弹射程大多在几百公里,这时候宣称“防区”是战术级范围,既能躲开国际社会的质疑,又能顺顺利利推进武器部署,但从长期来看,这就是在为未来的武器升级“留后路”。

一旦日本研发出射程上千公里的导弹,就能顺势把“防区”定义成战略级范围,让远程打击变得“名正言顺”。

这种“循序渐进”的操作,本质上就是温水煮青蛙,一步步突破国际社会的心理底线和法理约束。



更关键的是,国际社会对“远程打击”的界定本来就没有统一标准,日本正好钻了这个空子,偷偷换了“防区外”的概念。

按它的逻辑,只要是在自己定义的“防区外”,不管射程多远的打击都算“自卫”。

这种自说自话的做法,相当于给自己的军事扩张开了“绿灯”,未来不管研发出射程多少的武器,都能套上“防区外打击”的名头,既不用扛舆论压力,又能稳稳推进军事野心。

军事专家早就点透了,“防区范围的模糊化,是日本突破军事约束的关键手段。



通过这种文字游戏,日本能在不引发剧烈反弹的情况下,慢慢提升进攻能力,这种‘渐进式扩张’比直接突破更隐蔽,也更危险。”

事实上,日本已经这么干了,从最初的“自卫所需”到现在的“防区外打击”,它的军事行动范围越扩越大,而模糊的“防区”概念,正是它最好的“遮羞布”。

说到底,日本打着“正常国家”的幌子,拿“应对威胁”当借口,一步步突破战后防卫约束,本质上就是在走军事扩张的老路。

从2022年的战略转向,到2025年的明确“对手”,再到七大核心能力的推进和“防区”概念的模糊化,每一步都精心策划、环环相扣。



这根本不是简单的“防卫政策调整”,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军事转型,最终目标就是摆脱战后束缚,成为能影响全球的军事强国。

对于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来说,可别再对日本那套“自卫”的说辞抱有幻想了,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国际规则等方式,对日本的军事扩张进行有效约束。

只有这样,才能守住区域和平与稳定,避免历史悲剧再次上演。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林志玲首谈离婚,自曝患抑郁:结婚才3年,简直像换了一个人!

林志玲首谈离婚,自曝患抑郁:结婚才3年,简直像换了一个人!

热闹吃瓜大姐
2025-11-17 19:59:42
原政治局常委,68岁失意选择了吞药自尽,骨灰至今都没有找到

原政治局常委,68岁失意选择了吞药自尽,骨灰至今都没有找到

基识
2025-10-27 09:19:10
多家航司取消赴日航班,九元航空:因公共安全原因取消

多家航司取消赴日航班,九元航空:因公共安全原因取消

极目新闻
2025-11-17 19:29:59
日本东京突发持刀伤人事件!40多岁女子被刺致重伤,紧急送医,嫌犯行凶后逃逸

日本东京突发持刀伤人事件!40多岁女子被刺致重伤,紧急送医,嫌犯行凶后逃逸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7 21:19:40
你坐火车时遇到哪些奇葩经历?网友:对,人间烟火气最令人着迷

你坐火车时遇到哪些奇葩经历?网友:对,人间烟火气最令人着迷

带你感受人间冷暖
2025-11-06 00:05:14
顶流小生人设崩塌!私底下竟是圈内玩咖,手段惊人……

顶流小生人设崩塌!私底下竟是圈内玩咖,手段惊人……

毒舌八卦
2025-11-17 23:05:50
罗马诺实锤!切尔西换加纳乔筹码曝光,拉维亚不在名单里

罗马诺实锤!切尔西换加纳乔筹码曝光,拉维亚不在名单里

澜归序
2025-11-19 01:34:15
三位勇士以一身伤痕,为14亿人辟出法治生路

三位勇士以一身伤痕,为14亿人辟出法治生路

深度报
2025-11-07 22:56:16
浙江一男子和一陌生女子在工地做了3年临时夫妻,谁料,分别那天,才知晓她的真实身份,让人大吃一惊...

浙江一男子和一陌生女子在工地做了3年临时夫妻,谁料,分别那天,才知晓她的真实身份,让人大吃一惊...

二胡的岁月如歌
2025-11-17 18:46:56
大批国人继续赴日旅游,记者采访令人破防

大批国人继续赴日旅游,记者采访令人破防

热点菌本君
2025-11-18 14:20:27
农村老家不让回了?防止规模性的返乡滞乡,如何解读?

农村老家不让回了?防止规模性的返乡滞乡,如何解读?

十柱
2025-11-18 10:38:22
A股:刚刚,工信部发布,外资密集发声,周三还将迎来暴风雨?

A股:刚刚,工信部发布,外资密集发声,周三还将迎来暴风雨?

好贤观史记
2025-11-18 20:41:42
狗咬人新爆料:事发厨房一角曝光,玻璃碎片上百,再次为申父揪心

狗咬人新爆料:事发厨房一角曝光,玻璃碎片上百,再次为申父揪心

奇思妙想草叶君
2025-11-18 23:44:32
史诗级,中德达成27项共识!美媒急呼危险?真能阻挠中欧走近?

史诗级,中德达成27项共识!美媒急呼危险?真能阻挠中欧走近?

科普100克克
2025-11-19 00:52:24
明天11月19号: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大改!存一万元,一年领多少?

明天11月19号: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大改!存一万元,一年领多少?

李博世财经
2025-11-18 10:33:22
长沙网约车司机崩溃大哭,平台回应来了,透露更多事情细节

长沙网约车司机崩溃大哭,平台回应来了,透露更多事情细节

侃故事的阿庆
2025-11-18 00:17:14
朝鲜副国级高官叛逃脱北,曝光金家秘闻:酒池肉林、80万买轩尼诗

朝鲜副国级高官叛逃脱北,曝光金家秘闻:酒池肉林、80万买轩尼诗

猫眼观史
2024-03-25 14:31:14
杨紫、迪丽热巴、陈星旭、唐嫣、罗晋、王一博、星海V9

杨紫、迪丽热巴、陈星旭、唐嫣、罗晋、王一博、星海V9

小椰的奶奶
2025-11-19 00:51:16
给“失信者”机会!央行将实施个人信用救济,欠的钱不用还了?

给“失信者”机会!央行将实施个人信用救济,欠的钱不用还了?

单手搓核弹
2025-11-05 17:05:53
墨菲家打出167,丁俊晖明晚争夺百万大奖

墨菲家打出167,丁俊晖明晚争夺百万大奖

老头的传奇色彩
2025-11-18 11:06:24
2025-11-19 02:47:00
科普100克克 incentive-icons
科普100克克
开心每一天
1377文章数 12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军事要闻

日媒扬言要"击沉福建舰" 专家:玩火自焚

头条要闻

27岁女孩家门口遇害 妈妈痛哭:墙上还有女儿血迹

头条要闻

27岁女孩家门口遇害 妈妈痛哭:墙上还有女儿血迹

体育要闻

结束最后一次对决,陈梦和朱雨玲笑着相拥

娱乐要闻

宋佳夺影后动了谁的奶酪

财经要闻

中美机器人爆发了一场论战

科技要闻

谷歌CEO警告:若AI泡沫破裂,没公司能幸免

汽车要闻

硬核配置旗舰气场 岚图泰山售37.99万起

态度原创

数码
房产
本地
时尚
公开课

数码要闻

华为MatePad系列平板“PC多屏协同”功能正式回归

房产要闻

29.4亿!海南“地王”片区,要卖超级宅地!

本地新闻

这档古早综艺,怎么就成了年轻人的哆啦A梦?

秋天穿衣暂时没灵感?赶紧看看这27套穿搭,舒适自然又大方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