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喽大家好,今天小界来和大家聊聊高市早苗口中的日本防卫省出动自卫队进行防卫的事情,日本防卫政策的近期调整,堪称战后防卫体系的一次“破局”。2022年,日本官方正式将实行数十年的“专守防卫”战略,切换为“攻防兼备”模式。
这绝非临时的政策摇摆,而是其积淀多年的军事发展诉求的公开化,更意味着“专守防卫”这个长期包裹其军事野心的外衣,被彻底撕下。
根据最新媒体报道,美日部署在美驻日的岩国军事基地的“堤丰”导弹已经全面撤离日本,这一举动说明什么?“美帝”已经开始逐步的撤离亚太的军事部署。
我国的东风26导弹射程可直达关岛,海上任意移动目标都会成为活靶子,第一岛链以及第二岛链都在东大的控制范围内。想必美军也对中国的军事实力有所忌惮。
![]()
2025年,日本相关防务文件更进一步,直接将中国标定为“最大挑战”。熟悉日本军事战略套路的人都清楚,这种“威胁叙事”从来都是其扩军的前置铺垫。
通过放大外部风险,为突破军事预算限制、研发进攻性武器寻找正当性。从政策顶层设计可见,构建攻防一体的战力、摘掉“战败国”标签成为“正常国家”、将自卫队升级为真正的“国防军”,已成为其清晰的三步走目标,扩张意图展露无遗。
![]()
![]()
为支撑“攻防兼备”战略,日本抛出了七大核心作战能力的建设清单。而这份清单的细节,恰恰暴露了自卫队的职能质变。
按照战后定位,自卫队的核心任务是“本土防卫”,但清单中多项能力,如远程投送、跨区域打击等,早已超出“防卫”范畴。这种职能边界的大幅突破,绝非简单的能力升级,而是自卫队向“国防军”转型的实质性一步。
![]()
在七大能力中,哪一项最能刺穿日本的“防卫”伪装?答案是防区外打击能力。要知道,这种能力是军事强国的“标配”。
它能实现超远距离精准打击,让作战方在敌方防御圈外发起攻击,从根本上突破了“被动防卫”的逻辑。一个宣称“防卫为主”的国家,为何要执着于这种典型的进攻性战力?答案藏着其真实的军事野心。
![]()
![]()
日本对防区外打击能力的追求,真正的危险不在于能力本身,而在于其对关键概念的刻意模糊。在军事领域,“防区”的界定有明确标准:战术防区针对战场局部,半径通常数百公里;
战略防区覆盖国家全域,半径可达上千公里。但日本在所有官方文件中,都对“防区”的具体范围避而不谈,这种刻意的模糊背后,藏着不小的猫腻。
![]()
这种模糊性到底会带来什么风险?第一层风险是打击范围的“无界化”,没有明确界定,日本就可根据需求随意扩大“防区”范围,使其远程打击能力向数千公里外延伸,彻底突破区域防御的限制。
第二层风险更致命:日本从未明确这种打击能力是“常规型”还是“战略型”。要知道,战略级防区外打击能力往往与核威慑挂钩,日本这种刻意的“留白”,让外界无法排除其向核领域渗透的可能。
![]()
![]()
回顾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的战争就会发现,防区外打击能力是实现“非接触作战”的关键,能以极小代价突破对方防御体系。
日本如今全力研发这种能力,又刻意模糊范围与性质,本质上是在为突破战后军事束缚铺路,既想拥有远程打击的硬实力,又想保留解释权的“软空间”,其扩张野心早已无法掩饰。
![]()
看懂这些细节,就不会被日本的“防卫”说辞迷惑。我们既要警惕其防区外打击能力向更远距离延伸的风险,更要紧盯其是否试图触碰核威慑的红线。
战后秩序的底线不容突破,任何打着“正常化”旗号的军事扩张,都值得世界各国高度警惕,这正是日本防卫战略转向给我们的最重要警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