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510亿澳元的国际教育版图中,中国学生的钱包分量比任何国家都重——每4元国际学费,约1元由中国学生贡献。新统计更把这一比例推向新高:截至2025年8月,中国在澳注册学生达210,254人,占全澳国际生总数955,317人的22%,人数比第二大来源国印度多出近46,000人。
![]()
一、消费力=出口额,127亿澳元流入本地经济
澳洲教育部《2024国际教育经济影响报告》显示,中国学生年度注册198,641人,直接创造127亿澳元经济活动,被官方归类为“服务出口”。其中:
- 学费约占45%,剩余55%流向交通、住宿、零售、餐饮等本地商圈
- RBA调查发现,国际学生人均年支出高于澳洲居民平均水平,尤其在住宿、餐饮和交通领域
- 换言之,一间大学讲堂、一家街边咖啡馆、一辆城市公交,都在分享这份“中国红利”
二、大学官方“定调”:中国学生是核心客源
尽管地缘政治与移民政策常被热议,澳洲大学联盟(Universities Australia)近日仍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EAIE)续签谅解备忘录,明确继续推进学生交换、联合科研与师资互访。联盟主席Carolyn Evans直言:“教育是两国关系的基石。”这份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向39所成员校释放了清晰信号——在珍贵国际生源的分配上,中国市场依旧排在优先级。
![]()
三、数字背后:从“数量红利”到“质量红利”
- 规模:2025年8月注册210,254人,同比再增5.9%
- 结构:本科占比45%,授课型硕士36%,研究型高等学位9%,职业教育与预科10%
- 分布:Group of Eight高校占中国生源总量约60%,垄断效应明显
- 城市: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三大都市圈吸纳85%中国学生,形成“金三角”商圈
四、产业连动效应
- 租房:中国学生校外住宿年支出约27亿澳元,推动多层公寓、学生公寓(PBSA)建设
- 零售:每年“黑五”与春节档期,中国生均消费比澳洲同龄人群高30%
- 交通:机场-市区快线、城市公交卡国际学生票,全年票务收入约8%由中国学生贡献
- 就业:每100名中国生=1.3个本地零售岗位、0.8个 Hospitality 岗位,间接支撑了城郊商圈
![]()
五、风险与平衡
- 生源集中度偏高:一旦签证或汇率政策转向,大学现金流将受明显冲击
- 地缘政治波动:澳中官方关系紧张时,家长择校意愿下降
- 竞争国崛起:英国“Graduate Route”、加拿大“PGWP”放宽时长,分流部分潜在申请人
为此,大学联盟提出“China+”战略:保持中国市场同时,加大越南、菲律宾、拉美招生力度,但短期内难以复制中国市场的规模与消费力。
六、未来展望
- 边境完全开放+航班增班,2026年中国在澳注册人数有望达230,000人
- 大学与中国高校“2+2”“3+1”联合培养学分互认,预计每年新增5,000名学分交换生
- 澳洲政府拟推出“国际学生毕业工签延长”政策,若落地,将再提升中国家庭留学意愿
从出口数字到商圈流水,从大学校园到市中心咖啡馆,中国学生的“消费脚印”遍布澳洲。他们不仅撑起510亿产业的四分之一,更成为城市就业、零售、交通的隐形发动机。只要“每4澳元1澳元”的比例仍在,澳洲高校就必然继续把中国市场视为战略核心——这是数字写就的优先级,也是现实给出的优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