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暴骤起:外企创始人公开 “打假”,国产机器人陷信任危机
11月12日,优必选在官方社交平台发布的一则视频引发行业震动:画面中数百台 Walker S2 工业人形机器人组成方阵,整齐划一地完成换电、列队行进等动作,配文称 “首批量产机型正式交付,年内将完成 500 台交付目标”。这则宣告中国工业人形机器人进入量产时代的视频,48 小时内播放量突破千万,却也引来了尖锐质疑。
![]()
11 月 14 日,美国人形机器人公司 Figure 创始人布雷特・爱德考克在 X 平台发布逐帧分析截图,直指视频存在 “致命破绽”:“前方机器人的倒影清晰呈现地面纹理,后方机器人倒影却反射出大量天花板灯光,与真实物理光影逻辑相悖 —— 前面是真机器人,后面全是 CG 特效”。作为估值 390 亿美元的行业新贵掌舵人,爱德考克的质疑迅速发酵,# 优必选机器人是特效吗 #话题跻身热搜,部分网友联想到此前 “AI 换脸造假” 事件,调侃 “科技圈宣传全靠后期”。
![]()
面对舆论风暴,优必选于 11 月 14 日紧急回应:“指控完全失实”,并同步发布 “一镜到底原声原速” 视频。新视频中,镜头无剪辑地扫过生产车间,展示了机器人的机械细节、地面线缆排布及工人调试场景,试图以真实环境音和随机画面佐证真实性。截至 11 月 18 日,优必选股价在争议中微跌 2.3%,但仍未公开邀请第三方机构进行技术核验。
![]()
二、细节博弈:光影漏洞与自证逻辑的技术拆解
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 “视觉证据” 与 “物理逻辑” 的匹配度。结合机器人领域专家观点与双方披露的画面,关键争议点可归纳为三点:
1. 倒影争议:光影物理学成 “照妖镜”
爱德考克指出的 “倒影异常” 并非无的放矢。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技术专家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解释:“真实金属材质的机器人倒影,会同时呈现环境光与地面物体的双重反射,且边缘会随距离产生自然模糊。” 对比优必选初版视频与一镜到底视频可见,初版中后排机器人倒影确实存在 “过度清晰”“光影来源矛盾” 等问题,而新版视频特意增加了地面特写,弱化了远距离倒影呈现。有业内人士推测,初版视频可能采用了 “真实机器人 + 虚拟背景增强” 的制作方式,虽非完全造假,但存在视觉误导嫌疑,不过这一推测尚未得到双方证实。
![]()
2. 量产真实性:订单与产能的双重佐证
优必选在回应中强调,Walker S2 已获得超 8 亿元订单,合作方包括比亚迪等制造业巨头,机器人将用于汽车零部件装配等场景。从行业规律看,头部车企的供应商资质审核通常包含实地验厂环节,这为量产真实性提供了间接支撑。此外,优必选披露的 “2027 年万台产能计划”,与国内机器人核心部件供应链的发展进度基本匹配 —— 据界面新闻报道,其自研的伺服舵机良品率已提升至 92%,具备规模化生产基础。
3. 技术硬实力:中外机型参数的客观对比
争议背后,是中外人形机器人技术路线的暗中较量。目前公开数据显示,优必选 Walker S2 身高 1.5 米,负载 15 公斤,配备 41 个自由度关节,续航约 4 小时;Figure 01 身高 1.7 米,负载 20 公斤,自由度为 36 个,续航可达 5 小时。中国电子学会研究员表示:“两者各有优势,Walker S2 的多关节设计更适配精密装配,Figure 01 则在负重能力上占优,不存在绝对的技术代差。” 这一结论与网友 “中国技术弯道超车” 的热议形成呼应,但也印证了行业仍处于 “并跑” 阶段。
三、行业反思:宣传乱象与信任重建的必答题
优必选事件并非个例,而是人形机器人行业 “宣传热” 与 “技术冷” 矛盾的集中爆发。央广网此前曝光的案例显示,从 “7 千元养老人形机器人” 的虚假课程,到 “30 万购入却需技术员全程陪同” 的实操落差,行业已深陷虚假宣传泥潭。
1. 法律红线:虚假宣传的代价几何?
《法治日报》律师库成员胡青春指出:“若企业故意用 CG 特效冒充真实产品,可能违反广告法第 28 条,构成虚假宣传,面临行政处罚;若涉及合同欺诈,还需承担‘退一赔三’的民事责任。” 但实践中,“宣传夸张” 与 “虚假宣传” 的界定存在模糊地带 —— 特斯拉 Optimus 早期视频曾被质疑 “提前编程而非实时响应”,却因标注 “技术演示” 未被认定为违法。这暴露出行业监管的核心痛点:缺乏统一的 “宣传真实性标准”。
2. 破局之道:透明化才是信任基石
波士顿动力的宣传策略或许能提供借鉴:其机器人视频虽以 “炫技” 著称,但均会标注 “特定测试环境”“非实时响应” 等提示,并定期公开技术白皮书。业内专家呼吁,应建立 “人形机器人宣传自律公约”,要求企业披露演示视频的制作方式、技术成熟度及落地时间表。对于消费者而言,中国蓝新闻提醒:购买高价机器人前,需要求商家提供 “现场实操演示”,并在合同中明确功能指标,避免陷入 “宣传陷阱”。
![]()
四、量产时代容不得 “视觉幻术”
优必选的倒影争议,最终可能以 “宣传方式欠妥” 收场,但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未结束。当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看得见的进步” 更需要 “经得起检验的真实”。对于优必选们而言,与其在后期特效上花费心思,不如公开车间直播、邀请媒体实地探访;对于监管层,亟需出台技术宣传指南,划清 “演示” 与 “造假” 的边界。毕竟,真正的技术突破,从来不需要光影魔术的加持 —— 当 Walker S2 真正出现在比亚迪的生产线上,所有质疑自然会烟消云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