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西景德镇的“鸡排哥”李俊永又上热搜了。 这次不是因为他的招牌鸡排,而是一次对顾客的“变脸”反应。
![]()
这个看似简单的误会,却意外戳中了社交媒体时代的敏感神经。 有网友觉得鸡排哥的反应“真实可爱”,是普通人爱国情绪的自然流露。也有人担忧这种“娱乐化爱国”会加深刻板印象。 一场关于民族情绪、网络传播和公共表达的全民讨论,就这样从一个鸡排摊开始了。
鸡排哥本名李俊永,是景德镇夜市的一个普通小吃摊主。 他的摊位前总是排着长队,游客甚至甘愿苦等3-6小时,就为买一份他的鸡排。 他的爆红不仅因为食物,更因为他独特的个人魅力。 他语速快,肢体动作丰富,喜欢用英语的语法说中文,对每个顾客态度都很好。
![]()
他的摊位就像一个开放的“情绪补给站”,金句频出:“鸡排免费,塑料袋6块”“你可以亏待自己,但不能亏待自己的胃”。 这种幽默接地气的互动,让顾客花6元钱买鸡排,却感觉获得了“60元的情绪价值”。 国庆期间,他的摊位队伍能排千米长,忙到表情失控被拍成“痛苦面具”名场面,最后全家10口人上阵分流,城管都来帮忙加降温设备维持秩序。
![]()
鸡排哥的“变脸”视频流出后,网络舆论迅速分化。 支持的一方认为,这是普通人最真实的情绪表达,尤其是在近期一些国际新闻背景下,很多网友对他产生共鸣,觉得这是“面对摄像头都不一定会隐藏的本能态度”。 这种反感或许并非针对某个国籍的个体,而是公共情绪在日常交流中的自然流露。
![]()
但反对的声音同样强烈。 不少人担忧:这种情绪若过度被娱乐化、被传播成“段子范本”,可能会无意间加深对某些群体的刻板印象。 毕竟,“不是每一位日本游客都肩负历史问题,不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有义务背负国家之间的恩怨情绪”。 把复杂的国际关系简化成个人层面的情绪对立,很容易让公众忽略理性讨论的空间。
鸡排哥的“变脸”事件之所以能迅速发酵,与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特性密不可分。 短视频时代的情绪表达,经常被剪辑、放大、循环播放,从而变成“标签化的爱国秀”。 有时候甚至削弱了爱国本身的深度,让它变成一个可复制、能博眼球的内容形式。
![]()
这种情绪放大效应不仅发生在鸡排哥身上。 2025年国庆期间,景德镇文旅部门曾有意将“鸡排哥”作为城市营销的一张牌。 但流量带来的关注也是一把双刃剑。 鸡排哥本人坦言近期工作量较大,人略感疲惫。 10月3日晚,他在收摊时被大量热情顾客堵住要求合影,一度被挤到墙角,感到“一点空气都没有了”,甚至“人要窒息掉了”。
鸡排哥多次公开强调:“我是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只是在平凡岗位做平凡的事。 ”这种朴素的劳动者底色恰恰最动人。 理性的支持,应基于对其劳动价值的认可,并尊重其休息和正常生活的权利。
在景德镇,文旅局的干部曾站在远处,手机镜头对准鸡排哥摊位前的人群,“像在录什么纪录片”。 但他们心里也没底,热度退潮后,能不能把“顺路买个鸡排”变成“专程来景德镇”,谁也说不准。 鸡排哥自己倒很清醒,晚上收摊时跟徒弟吩咐:“明儿还是500份,多一串咱就成了网红,少一串咱还是景德镇夜市的鸡排哥。 ”
![]()
![]()
![]()
韩国姑娘临走前又回摊位,用刚学的中文说了声“好吃”,鸡排哥回了句“감사합니다”(谢谢),发音烂得像碎瓷片,两个人同时弯腰,“像完成一场并不庄重的仪式”。 这种跨文化的简单互动,或许比那些被刻意放大和传播的“变脸”瞬间,更能体现普通人之间的真实交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