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先楚打了一辈子胜仗,怎么就当了“第二副司令”?背后这位陈姓将军,他惹不起
韩先楚,不是普通人。
东北打仗那几年,他打仗不要命,冲得快,收得稳,兵跟着他有底。
外号“旋风司令”,不是白叫的。
可就是这么一号狠角色,1949年四野成立第12兵团时,只挂了个“第二副司令”的名头,“第一副司令”的位置,早有人坐着了——陈伯钧。
这名字不常出现在那些战功表上,但在老一辈红军里,提起陈伯钧,大多数人都得点头。
![]()
他的资历,不是吹出来的,是从井冈山那个“连长窝”一步步爬上来的。
那年秋收起义散了之后,毛主席带部队上井冈山,陈伯钧就在那时成了连长。
那时候他年纪不大,打仗却讲章法。
每次打完仗,他都不急着庆功,而是先让人总结教训,哪打得好,哪出的问题,都得说清楚。
部队有了这个习惯,越打越顺。
再往后,到了苏区前几次反围剿,他带的部队次次有活干,次次干得漂亮。
![]()
特别是那回打谭道源的部队,他带人一路追,追到对方连人带枪都扔下了,枪收了两千多,连机关枪都缴了几十挺。
这些仗打下来,陈伯钧也就从一个师长干到了军长。
那会儿,他才二十出头。
红十五军的牌子,就是他那时候撑起来的。
但他不光是打仗厉害,最关键的一点——他跟毛主席的关系,别人插不进去。
当年主席在苏区被“左”倾路线整得灰头土脸,是陈伯钧第一个站出来力挺他。
![]()
结果呢?军长位置被撸了,调去红军学校读书。
可主席记住这人了。
等到后来长征走到陕北,陈伯钧的职务又升了。
红六军团的军团长,当时就他一人扛着。
这时候韩先楚在哪?还在地方部队里带连队,勉强升到营长。
按时间线算,他比陈伯钧晚了不止一步。
![]()
再说这湘江战役,红十三师当时是后卫,伤亡最大。
陈伯钧带着人死扛了一天,才让前面的部队顺利过江。
几十年后,聂荣臻还记得这事,在北戴河跟陈伯钧提起来,说要不是你们十三师那一挡,咱们后面那仗可能就变味了。
这不是客套,是打心底记住了。
到了懋功会师,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碰头,陈伯钧被调去当九军参谋长。
可张国焘那时非要南下,他不干,跟上头顶了牛。
![]()
他不管那是张国焘,照样据理力争,结果又被撸了职,调去教书。
但没过多久,打仗又缺人,他又被请回来,继续干参谋长。
这期间,韩先楚也在上升,但节奏慢。
一直到抗战期间,他当上了团副、团长,职位没低,但和陈伯钧比,还是差了不止一截。
到了解放战争那几年,韩先楚开始发光了。
东北那一系列大仗,他打得痛快,尤其是围长春、打锦州,调兵遣将不含糊。
![]()
人称“韩猛子”,不是虚的。1948年,他和陈伯钧同时当了东野第一兵团的副司令,终于站在了一个起跑线。
但要说排名,陈伯钧还是在前头。
为啥?不是因为打仗打得不如韩先楚,而是人家从井冈山起就跟着毛主席,支持对的人,做对的事,关键时候顶得上、扛得住,换谁也得让他靠前。
再说了,兵团司令是萧劲光,这个人你要真了解,就知道他带兵也不是靠猛,是靠稳。
这样的人选副手,肯定得找个老成的,经历过风浪的,陈伯钧在这方面比韩先楚更合适。
再看授衔那年,两人都封了上将。
这不是说韩先楚差,而是说他们两个,最后的高度是一样的。
只不过,一个是起得早,走得稳,一个是后来追得猛。
但排个名头,讲究的还是从头到尾的那份沉淀。
陈伯钧晚年身体不算太好,调去地方干了一段。
韩先楚后来进了总参,亮相机会多。
可要说谁的战功更大,那得看你怎么算。
打仗拼的是脑子也是命,但在那个年代,还得拼得住时间,撑得过风浪,扛得起信任。
韩先楚猛,但他知道,陈伯钧这人,他惹不起,也不该惹。
不是怕,是服。
打了这么多仗,什么人值得敬,什么人该让一步,他心里明镜似的。
1955年授衔那天,陈伯钧穿着旧军装,站在台下,人不多说话,但眼神里有光。
他没抢风头,也没争位子。
后来有人问他当年和韩先楚谁排前,他说:“我早些年当过连长,他那时还在地方队伍学打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