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秋,东北民主联军4纵副司令韩先楚调任3纵司令,3纵政委罗舜初是作战参谋出身,军事能力也很过硬。按说两位在一起搭档,在工作上应该强强联合。
![]()
在实际作战中,3纵确实打得很有战绩,如奇袭威远堡、四战四平,攻义县,克锦州,战辽西,解放海南岛等3纵发挥的作用极为重要。
可在人事关系上也有分歧,甚至矛盾。在陈伯钧的日记中记载关于3纵领导之间的一些问题。
1948年12月,东野部队入关,3纵司令韩先楚、副政委刘西元,政治部主任卓雄到1兵团驻地来看望,与1兵团副司令陈伯钧闲谈义县攻坚战和锦州攻坚战的问题,谈到三纵领导问题。陈伯钧说他们一起谈,好像就是政委罗舜初与司令韩先楚的关系,大家对罗表示异议之样。
军政主官之间有分歧,应该是作战方面的问题。
从不少资料中可以看到,韩先楚调任3纵司令后,作为政委的罗舜初早已经制定好秋季攻势的作战方案,并拿出来让韩先楚看。韩看后对作战方案不赞同,认为部队上来打攻坚战,级别打下也只是歼灭敌人一个团,而且伤亡势必会增加。为此,提出不同方案,直接奇袭威远堡敌人师部,那里没有坚固的城墙,兵力不大,将其包围后,敌人其他两个团的兵力势必会出城增援,然后在途中打运动战将其歼灭。
![]()
总的来说,罗舜初的作战方案稳妥,但战果不大;韩先楚的作战方案冒险,一旦取得胜利,战果很大。韩先楚的方案有一点必须保密,一旦让敌人察觉,势必会让纵队陷入危险之中,毕竟当时不是联合作战,是以纵队为单位单独行动。
这让纵队上下犯难,用谁的作战方案?大家举手表决时,罗舜初的方案得到多数人支持,可作为军事主官韩先楚应该对作战负责,最终上报总部后,上级支持韩先楚的意见。结果打得也如韩先楚计划的那样很顺利,伤亡小,战果大。他在三纵上下的威信很快说起来。过去四保临江作战,韩先楚担任四纵副司令时,就指挥过3纵,而且也取得很大战果,大家对他印象都不错。
罗舜初战后对韩先楚的方案表示认可,要向对方学习。
从这一刻开始,俩人是不是就产生一些矛盾呢?
罗舜初是作战参谋出身,土地革命在红一方面军总部工作,抗战初期在八路军总部工作,在作战参谋方面很专业,后来成为山东军区鲁中军区司令兼政委,挺进东北后,担任辽东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职务一开始比韩先楚高两级,后来俩人算是持平。
按照道理来说,罗舜初是政工将领,韩先楚是军事干部,打仗的事军事主官负责,其他事政委负责。可在作战方面,政委似乎有些越界了,可能干预到军事主官的作战。
这个矛盾一直持续到辽沈战役结束,因为在辽沈战役前,打义县攻坚战以韩先楚指挥3纵和2纵5师取得胜利,这是拉开大战役的序幕,锦州攻坚战韩先楚统一指挥3纵、2纵以及6纵17师作为主攻方向,如何打,怎么落实可能俩人也有分歧吧。
![]()
部队入关后,没想到韩先楚、刘西元、卓雄等人一起找1兵团领导谈话,似乎对政委的工作有异议。他们谈完后走了,萧劲光得知后找陈伯钧谈3纵领导问题,如何调整关系使之就范的问题。陈伯钧表示,应该以工作为前提,不应该斤斤计较某些人之间的小问题,应该相互批评相互帮助,否则越弄越差。
最终是如何解决3纵的问题呢?这不是兵团能够解决的,还需要靠野司。平津战役时,考虑3纵在锦州攻坚战的损失,因此没有再次到天津战车打主攻,而是担负警卫任务。战役结束后,萧劲光、陈伯钧率先指挥2个军南下,途中得知兵团组建,他们分别担任12兵团司令、第一副司令。
此时3纵已经改为40军,韩先楚不再兼任军长,担任兵团第二副司令,在机关工作。40军军长改为罗舜初,野司让40军以罗为中心领导。这样的安排或许解决他们之间的异议,但实际上怎么样呢。
陈伯钧日记回忆,兵团驻扎在汉口时,40军政治部主任卓雄、以及40军参谋长何振亚、40军副政委刘西元等人,还有兵团萧劲光、陈伯钧、韩先楚再次谈40军问题。他们对罗依然有意见。如果说与韩先楚意见不同,韩已经调离40军,但这样的情况并没有改变,如何解决?他们找到老领导韩先楚,与兵团一起解决。
兵团也有为难之处,要解决也需要时间。但有些问题拖不得,最终看到是罗舜初离开了,韩先楚兼任40军军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