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野的将领中,陈伯钧是一位比较特别的将领,特别之处在于时而干军事,时而干教育。
从陈伯钧的履历来看,他是军事出身,土地革命时期长期担任军事主官、参谋长等职。干军事教育也有过一段时间,但并算很长。
![]()
抗战爆发后,他从八路军六大主力旅359旅旅长调去抗大担任训练部长、二分校校长、军政学院副教育长。1942年虽然又调任作战部队担任385旅副旅长,可他所在的359旅和385旅都在抗战之初留守后方的部队,分别驻守洛川、陇东,担负统战、训练、警戒任务。
抗战胜利后,被派往东北工作,担任东北军政大学教育长、合江军区司令,上干大队大队长。1948年春调任新成立的前线第一指挥所副司令,协助萧劲光工作。
当时,前线第一指挥所在辽沈战役前,肖、陈指挥6纵主力、12纵队,以及6个独立师对长春展开包围,陈伯钧负责军事作战方面。实际上在包围长春之际,打得战斗不大。
辽沈战役刚结束,上级提出抽肥补瘦要调陈伯钧到2兵团,很多人不了解东北部队不是12、13、14、15兵团吗?
![]()
实际上,1948年辽沈战役前上级成立前线第一指挥所,前身是辽东军区机关改编而来,萧劲光为司令;前线第二指挥所前身是冀察热辽军区机关改编而来,程子华为司令。这两个指挥所不指挥部队部队作战,野司安排什么任务,他们暂时指挥哪里的部队。后第一指挥所改编为1兵团,第二指挥所改编为2兵团。
陈伯钧不希望自己到二兵团工作,而且很不安,给总部首长提出不愿去,或者到纵队工作或仍然留在一兵团,认为去二兵团对程子华无大的帮助。
当时,第一指挥所领导班子为:萧劲光任司令,肖华任政委,陈光、陈伯钧担任副司令,解方为参谋长,唐天际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后来陈光调离,副司令只剩下陈伯钧。第二指挥所领导班子为:司令程子华、政委黄克诚,副司令彭明治,副政委刘道生。
![]()
2兵团已经有副司令,而且是很有战功的彭明治,虽然四平保卫战后离开战场2年,但如今重返战场在军事上对程子华的帮衬很大。如果陈伯钧到2兵团后,他等于没有太多事情可做,还不如留在一兵团或者到前线纵队工作。
对于他的请求,东野首长看他有意见答应考虑,可萧劲光当面提出年老力衰退伍改行,主要对兵团机关对组织,以及如何使用有问题。
过去东北民主联军成立东满、西满、南满、北满,辖区部队由二级军区直接指挥,后来组建纵队后,东满、西满、北满部队直接归总部指挥,只有辽东军区(南满军区)和冀察热辽军区部队不直接归总部指挥,因为地理位置愿意。
1948年两个军区司令部改为1兵团、2兵团后,指挥部队并不固定,在指挥上也有一些弊端。随着辽沈战役结束,总部开会谈兵团机构问题,罗政委和刘参谋长说主要为高度集中,避免平均使用兵力,若要建立兵团则需要有后期,后勤则在目前铁路运输状况又违背高度集中与统一的原则,并不是估计到兵团一级指挥能力不够等。
![]()
前线干部对兵团组建也有看法,如果建立兵团,则妨碍集中兵力,然而总部直接管各纵队,则又不易估计周到。总部首长曾认为,兵团以及战术指挥方面还熟练,没有表示能力不行。总的来说,1兵团、2兵团机构保留,一直平津战役,两个兵团改编为12兵团、13兵团司令部。
陈伯钧没有离开萧劲光,当平津战役结束后,让萧劲光组建先遣兵团率先南下,他作为副司令一起行动。抵达河南信阳后接到通知部队改编12兵团,他为第一副司令兼军长,率领45军一路打到广西,解放后调去军事学院工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