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70年中国进行航母预研,刘华清提出一个请求:能不能给我编个册子

0
分享至

2025年11月5日,随着中国第一艘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入列,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三航母”时代。激动之余,也让人不禁想起来十多年前,辽宁舰入列时候的情形。

其实要论及军事常识,我本人可能是个小白,因为我知道,“福建舰”其实早在2022年就下水,当时中国就已经是“三航母”,为何此次“福建舰”入列还是会引起轰动呢?



后来还是经过我的军事迷朋友解释我才明白,一艘航母从下水到入列,其实也是要经过一个过程的,包括要进行系泊试验、测试电力、动力系统,当然这其中还包括舰载机起飞和着舰。

福建舰之所以特殊,也是因为这是我们国家历史上首艘电磁弹射的航母。

说起来,中国的航母梦到2今天,其实已经走了有100多年的,也可以这么说,从晚清时期开始,中国人就想着要建立一支强大海军,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这条路走的并不轻松。

1

1970年4月下旬,海军第七研究院开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会,在会议开始之前,所有的人都不准带笔记本和笔。

直到会议开始以后,众人才明白,原来是中央军委有新的任务。

“从即日起,海军第七研究院正式组建航空母舰研究队伍。”

中央军委要求海军第七研究院对中国未来航母进行论证,而此项工作则由海军司令部造船工业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这个领导机构简称“船办”,而时任船办主任的就是海军第七研究院首任院长刘华清。

“船办”在当年是一个新设立的机构,而刘华清坐镇此地,也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就要插一段题外话。



刘华清是1952年调海军工作,历任大连海军学校副政治委员、校党委书记、海军旅顺基地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1961年白手起家,创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专门负责新型舰艇的自主研究设计。

也是在刘华清的努力下,当年专门负责新型舰艇设计的第七研究院在历次部院合并、厂所合并,均完好无缺的保存下来。

1966年5月,刘华清调国防科委任副主任。可与此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打乱了刘华清的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逐渐的被边缘化。

1969年,国防科委精简,刘华清被免去职务,当时聂荣臻、叶剑英考虑还是把刘华清调回海军工作,任海军副司令员,但同样遭到困难,以至于刘华清关系虽然转到了海军司令部,但却长期没有安排工作,也不通知他参加会议,形如编外顾问。

一直到几个月后,中央军委与国务院决定把造船工业交给海军,成立“造船工业科研领导小组”,由于缺少一位专业负责人,组织上这才想起刘华清,让他担任船办主任,尽管船办当时只是一个师级单位,但刘华清却高高兴兴的上任去了。

对刘华清而言,只要能从事一些具体的工作,干什么他都乐意。

在几乎很短的时间里,刘华清便抓起了海军装备的研究工作



除了主抓新型舰艇的研究外,刘华清在上任伊始(1970年),还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意见,就是《关于建造航母问题的初步意见》。

根据《意见》的规划,中国要建设一艘3万吨级的护航航母,研制总进度预定为三年,计划1971年完成总体设计,1972年开工建造,1973年建成并完成试航,交付部队。

2

早在1958年,毛主席就曾提出过建造航母的构想,并且在他老人家的方案里,我们不仅要建造航母,还要造建造核潜艇、航天工程。

不过,这个计划很明显超过了当时中国工业以及财政水平。

到了六十年代以后,这个计划就被逐渐搁置下来,海军后来形成了以导弹为主,以潜艇为重点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导弹快艇和鱼雷潜艇。

诚然,核潜艇的研发后来逐渐恢复,但是航空母舰的计划则一直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一直到1970年,经由刘华清提出,航母的研发才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海军第七研究院14所承担起了这一任务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搜集了不少有关航母的基本资料,并且还专门派了两名年轻的同志带着这些资料去找刘华清说明。

不料,两名同志口干舌燥的解释了一面,抬头一看刘华清,却只见到他脸上迷茫的神情:

“你们讲了这么多,我一下子也记不住。能不能给我出一个小手册?我向领导汇报的时候可以看。”

14所的研究人员立马意识到,想要将航母研究推上马,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要做好对领导的“科普”工作,尽可能的用简单的话语来阐明航母的重要性。



要知道新中国成立三十年以来,海军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一方面是局限于国情,从抗美援朝开始,海军的发展就要落后于陆军、空军,这是当时环境所需,后来战争虽然结束,但我们国家又要马上投入建设中,能够留给海军发展的空间很小,另外一方面,我们国家海军自成立以来,对外交流也很少,不知道世界先进舰艇到底发展到了什么水平,很多海军高级领导人,甚至连航母也没有见过,想要给他们科普,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在刘华清的要求下,14所的研究员们编写了一本小册子《航母手册》,旨在普及航母知识,这本小册子不大,只有手掌大小,可以放进口袋。

这一招果然很奏效,在上级的关注下,在有关部门协助下,第七研究院正式启动了对航母的论证工作。

1970年7月,海军七院的论证方案通过,并被命名为“707工程”。

客观上来看,“707工程”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还是太超前了,诚然以中国当时的情况,搞搞预研还可以,但是想要把一艘航母建造出来,则基本上不可能。

海军七院在最初论证阶段,其实得到各方面的资料并不少,这其中就包括来自日本民间给予的旧日本海军航母“翔鹤”号和“大凤”号的部分图纸,法国的帮助就很直接,他们通过官方的渠道,把美国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的图纸给了我们。海军七院根据这些图纸,锚定了中国第一艘航母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

可问题就是,在七十年代初,中国的国防工业还很落后,并不具备制造3000吨以上舰艇的实力,研究院虽然能够给出设计图纸,但当时国内却没有任何一家单位,能够生产出来他们设计的东西。

比如在设计方案中,中国第一艘航母拟采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而当时国内对于能适用于航母的蒸汽轮机的研究还是空白的。



当时,我国空军主要装备歼-6、歼-7战机,这两款战机都不适合作为舰载机,第六研究所601所提供的歼13轻型战斗机的方案,从性能数据上,似乎可以改装为舰载机,然而这个方案最关键之初,在于国内能否仿制出适用于这款战机的斯贝K202型涡扇发动机,可因为困难重重,不得不下马。

不久之后,由于“九一三”事件的发生,707工程被迫下马。

不过,据当时参与过707工程的研究员回忆,即便是后来不出那个意外,707工程也要面临下马的命运,因为707项目的难度太大,稍微详细一点的论证都推动不下去,更不要说进入工程论证阶段。

3

刘华清后来为了推动航母建设,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去看,当年中国之所以不去建设航母,一方面确实是因为国情所限,但另外一方面,也和多数人认识的局限有很大关系。

多数人的观点认为,中国在革命战争那个艰难的年代,都能凭借顽强的意志战胜强敌,更不用说现在。

707工程下马以后,我国海军在后来一段时间里,都是放在小艇的建造上,准备和敌人到海面上进行游击战争。

刘华清对此很是焦虑,他心里很清楚,想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就不能只把注意力关注在小艇上,必须解决关键性的作战舰艇。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才有所改观。



1980年,中美进入蜜月期后,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刘华清率领中国代表团赴美参观访问,并先后参观了美国海军的“小鹰”号航母和“突击者”号航母。

尽管当时美国海军已经十分强大,但是刘华清并没有吓倒,而是抱着学生的心态,不懂的地方就主动询问。

刘华清后来出任海军司令员以后,推动了海军对航母的前期论证与预研工作。

“苏联航母搞了30年。50年代,我在那里学习,在造航母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有人拼命反对搞航母,苏共中央下不了决心,但是苏联人民要航母,不久他们还是干起来了。现在看来,防御也需要航母。按照一般规律,装备科研分三步走:预研、研制、小批量生产。预研这一步很重要,工作量很大,工作应早做。”

刘华清这句话,深刻的反映了他对航母的认识。

历史上苏联作为和美国一样的大国,过去一直以来很不重视航母的研发,原因在于当时的苏联上下都有一种唯导弹论的思想,苏联人认为,有了导弹以后,像航母这样的高价值目标在海面上就是活靶子,一直到八十年代以后,苏联这种认识才有了改观,但是也已经来不及。

刘华清心里很清楚,留给中国的时间并不多。

1985年,军委扩大会以上初步定调子,军队装备现代化要建立在国民经济比较好的基础上,也正因为如此,87年总装备部制定的全军装备计划,把陆军排在第一位,而把海军排在最后。

不久之后,总装备部一位领导干部在会见外宾时说:

“中国海军的战略是近海防御,中国不需要、也不准备搞航空母舰。”

这个表态一出,刘华清瞬间着了急,立马去找了海军首任司令员、时任中顾委常务委员的萧劲光。萧劲光一听,也吃了一惊,因为他也没听说不建航母的事儿,后来才搞明白事情的原委。



尽管刘华清也认为经济建设是当务之急,但他也并不主张航母就此下马,而是先进行技术论证,争取主动权。

在刘华清强烈主张之下,上级同意了他的意见,不再反对建造航母,而是先展开预研。

在此后岁月里,刘华清拖着年迈的身躯,始终关注着有关航母各个系统的研发,并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有用的人才。

1995年,时任乌克兰总统的库奇马访问中国,随行的乌克兰副总理基纳赫谈到了中国当时正与乌克兰方面洽谈有关瓦良格号航母的事宜。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从1992年开始,刘华清就注意到了这艘前苏联时期尚未完工的航母,并不断指示有关人员赴乌克兰考察这艘航母,而到1995年时,未建造完成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正式退出俄罗斯海军编制,并以偿还债务的形式留在乌克兰。不过,乌克兰当时也深陷债务危机,并没有能力完成这艘航母的建设,所以急于出售该舰。

在当时,乌克兰方面很希望能够把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卖给中国。



1995年4月14日,刘华清指示海军召开以引进“瓦良格”为主题的航母预研工作研讨会。同年5月,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张连忠呈报中央关于引进“瓦良格”号航母的请示报告,力主建造航母。

毫无疑问,从九十年代中期,刘华清就力主中国要把瓦良格号航空母舰买回来,尽管他后来退出了领导岗位,但自始至终都在关注着这件事。

2002年3月3日,历尽艰险的瓦良格号航母终于抵达大连.

2005年春节,年近九旬的刘华清在听说航母立项的消息后,顿时高兴得合不拢嘴。同年4月26日,瓦良格号被拖入了大连造船厂,开始更改安装以及后续建造。

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然而刘华清已于2011年1月14日在北京逝世,未能看到他心心念念的航母下水。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漫步史书 incentive-icons
漫步史书
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
2237文章数 639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