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
![]()
![]()
一间虽小但清爽的独立卫生间,门口桌子上放着一盆绿萝。住在祥德路180弄17号的黄永安一家,在拎了35年马桶后,终于用上了抽水马桶。
“一个小变化,却方便多了。”黄永安感慨,“家里只有13平方米,我和妻子住一间,女儿以前住在阁楼上。因为没有卫生间,只能用手拎马桶,真的太尴尬了。”
位于虹口区欧阳路街道的祥德路180弄16-18号,为系统公房职工住宅,房屋建造于20世纪60年代,涉及居民59户,其中37户无卫生设施,居民需“拎马桶”解决卫生问题。
改造的过程并不容易。虹口分管区领导现场指挥,统一调度,区房管局牵头会同欧阳路街道、属地居委、虹房集团及参建单位成立祥德路180弄改造工作小组。建立定期例会、现场沟通机制,及时回应居民诉求。
![]()
祥德路180弄16-18号 周楠 摄
欧四居委会副主任胡霖介绍,由于是老旧住房多为木结构,需加装封闭式一体化成型卫生间,以防漏水。一些老居民起初因为搬迁不便,同时担心房屋面积小以及防水隐患,对改造有些排斥。居委会多次上门劝说,最终居民对施工十分配合。其中有一位80多岁的阿婆,因为腿脚不便,去卫生间需要有一人陪护,为此特殊特办,街道联合施工方调整方案,定制加大尺寸的卫生间底盘,确保陪护空间。
在中山北路56、66、96弄,同样是系统公房。30户居民中,有20户无卫生设施。居民长期依靠“手拎马桶”解决如厕难题。目前,采取了“室内加装+户外加装”相结合的改造路径。
广中路街道恒业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沈奕辰告诉记者,因为该小区部分区域地势较高,导致户内容易出现反水现象。但是居民户内空间有限,为避免占用私人空间,决定优先选用公共区域进行改造。改造原则是每户对应一间独立卫生间,平衡卫生间的功能性与居民生活的便利性。
其中有一处公共区域原先是休息区,街道和居委会通过协调并说服居民,将原有长椅移至其他位置,保留居民的休息空间,从而腾出原有休息区用于新建卫生间。
![]()
中山北路56、66、96弄新建公共卫生间。周楠 摄
虹口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摸排统计,全区共涉及无卫生设施住户4550户,其中零星旧改地块3177户,非旧改地块1373户。其难点在于:房子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都比较小,房屋结构复杂,邻里协调难度较大,因此采用了区领导牵头、跨部门协作,建立“一户一档”数据库,通过旧改征收、室内卫生设施安装、户外卫生设施增设及共用卫生设施配套等多种方式推进改造。实施过程中,及时响应居民诉求,切实解决实际困难。
原标题:《虹口祥德路上这个小区告别手拎马桶!一户一策,为八旬阿婆特事特办》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周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