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日产以45亿元出售横滨总部大楼、全球裁员2万人,本田推迟纯电旗舰车型上市,两大巨头的挣扎并非个例,而是日本制造业集体陷入困境的缩影。
曾被视为“重振信号”的行业合并,如今早已成为日本产业的“死亡预告”,从显示面板到造船业,从半导体到汽车,一个个曾经的全球霸主,正在时代浪潮中逐渐褪色。
![]()
在日本产业界有个流传很广的“黑色幽默”:只要某个行业巨头开始合并,那往往就是这个行业要走下坡路的信号了。听起来有点玄乎,但事实却一次次印证了这个规律。
还记得2012年,索尼、东芝、日立这三个响当当的名字,联手整合了显示面板业务。要知道,巅峰时期,全球95%的显示屏都带着“日本制造”的烙印。可如今呢?他们的全球市场份额,只剩下可怜的2.3%。
![]()
2019年,日本的两大船厂为了对抗中韩的崛起,决定合并。结果日本造船业的全球占比从一度的50%暴跌到2.8%,现在甚至连全球前五都很难挤进去。更早些年,富士通和东芝把手机业务合在一起,可谁知曾经垄断全球一半市场的日本功能机,如今几乎销声匿迹,只剩下夏普还在本土勉强维持着“最后的倔强”。
再来看看日本经济的“压舱石”汽车业,日产的全球销量下滑,净亏损高达数千亿日元,尤其在中国市场,跌幅更是惊人。这背后,一方面是美国的关税大棒,让日本车对美出口骤减;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让日本车企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
曾经,日本汽车是全球高品质、高技术的代名词,如今却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市场份额持续萎缩。这可不是小事,日本有542万个高薪岗位直接与汽车产业相关,间接带动就业更是上千万人。一旦汽车业崩塌,那可真是要动摇日本3.8万美元人均GDP的根本了。
日本制造业走到今天这一步,难道是偶然吗?其实,这更像是“刻舟求剑”的悲剧。
![]()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业凭借“全产业链包办”模式横扫全球,从一个螺丝钉到最终的成品组装,所有的环节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大企业带着无数小企业,形成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靠着快速反应和成本优势,把欧美同行打得找不着北。那种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一度让全世界为之倾倒。
然而,世界在变,科技在飞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芯片技术的爆发彻底改变了全球产业格局。一个产品里所包含的零部件数量几何级增长,核心部件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西方企业开始聪明地转向专业外包,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长的核心技术上。
![]()
可日本企业呢?他们依然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观念不放。他们坚持“全产业链”模式,试图把所有环节都掌控在自己手中。这种模式在技术发展缓慢的时代或许是优势,但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却成了沉重的包袱。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产品链都会受到影响;一次技术判断失误,就可能全盘皆输。
曾经,日本在芯片市场拥有全球70%的市场份额,是当之无愧的霸主。但随着阿斯麦(ASML)的光刻机技术独步天下,以及台积电等芯片代工厂模式的崛起,日本芯片产业逐渐失去了话语权。到2023年,他们的全球份额只剩下8.68%,甚至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可能归零!
![]()
在汽车电动化的浪潮中,日本车企也曾有机会。日产的Leaf电动车,早年间可是行业的领跑者。但后续的投入不足、战略保守,让它被比亚迪、特斯拉等后来者远远甩在身后。他们引以为傲的e-POWER混动技术,虽然节能,却因不符合中国的新能源“绿牌”政策,在中国市场陷入了“水土不服”的尴尬境地。
然而,就在日本制造业苦苦挣扎的同时,中国制造业却像一艘巨轮,乘风破浪,加速前进。
当日本GDP从2012年的6.2万亿美元缩水到十年后蒸发2万亿美元时,这背后,是中国在无数个领域悄然完成了超越。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替代已经随处可见。曾经的松下、索尼家电,现在已经被格力、美的等国产品牌逐渐替代。出门旅行,乘坐的高铁,是中国中车的产品,而非日立、川崎重工。看手机、电脑的屏幕,很多都来自京东方、华星光电,而非曾经夏普、东芝的天下。甚至通讯领域,华为早已把NEC甩在身后,成为全球领跑者。
造船业更是如此,中国不仅在产量上是全球第一,而且在技术上也实现了重大突破。2024年,中国已经能自主建造27.1万立方米的超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这种技术复杂、建造难度极高的船舶,曾是韩国的优势领域,如今也被中国超越。这标志着“中国制造”在高端领域站稳了脚跟。
![]()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并非偶然。经过多年的“苦练内功”,我们建立起了全球最完备、最强大的产业链配套体系,拥有充足的技术储备和人才支撑。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业始终保持着自主决策的发展体系,不依附于任何外部力量。
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说,中国品牌每年都能推出数十款新车,智能驾驶、鸿蒙座舱等前沿技术迭代速度飞快,产品不断创新,牢牢抓住了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心。而反观日本车企,主力车型更新缓慢,车机系统老旧,在智能化、网联化上明显落后,自然难以跟上中国市场的节奏。
![]()
历史其实很有意思,日本制造业的崛起,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制衡亚洲局势,将日本打造成了“离岸工厂”。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歇,全球产业格局的调整是必然的。
从1995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只有5%,到2020年攀升至35%,而日本则从20%降至6%,这并非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全球经济力量的重新分配。曾经的“日本制造神话”,更多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而中国的崛起,则是在全球市场中拿回了我们本该拥有的位置。
说到底,这产业的“大洗牌”,是创新与守旧的较量,是适应时代与墨守成规的冲突。结局早已写在时代的浪潮之中,清晰可见。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