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吕欢欢
编者按:
今年前三季度,7%的经济增速,是合肥高新区发展态势的最直观注脚。但这份成绩单的真正价值,远不止于数字本身。
本系列报道深入一线,解读合肥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密码:看“科大硅谷”如何构建雨林式创新生态,让创意最快变现;观“量子大道”如何汇聚产业链群,向世界展示硬核科技;察城市治理如何借助科技“绣花针”,绣出居民的获得感。
在这里,创新链、产业链与民生线紧密交织,共同演绎着一场从“速度”到“质量”的深刻变革。
在合肥高新区,速度是有形的。它是习友路(科学大道—玉兰大道)主车道提前通车后,车轮下顺畅的通勤,亦是“科大硅谷”写字楼里,初创团队追赶风口的脚步。
这种被按下快进键的发展节奏,最终凝结成一个数字:今年前三季度,合肥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9.5亿元,同比增长7%。
7%——这个数字看似平常,若置于全市坐标系中,其分量立现——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增速位于全市前列。
然而,真正定义这份成绩单价值的,并不只是增速本身,而是一场正在发生的经济“质变”。这场转变的密码,深藏于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惊险一跃”,轰鸣的重大项目现场,以及市民日益充盈的获得感之中。
这,便是合肥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征程上的“7%之变”。
![]()
合肥高新区风光航拍图。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创新之变:激活源头活水,加速动能转换
科技成果转化,常被喻为“惊险一跃”。如何让实验室的“纸”变成市场的“钱”,是无数高新区的必答题。
在合肥高新区科大硅谷核心区,一种不同于传统产业园区的“场效应”正在形成。这里不仅有顶天的平台——量子、深空探测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提供着原始创新的“源头活水”;更有立地的机制——22家新型研发机构如同22座高效运转的“转换器”,试图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难题。
“我们最初主要研发物联网智能印章。后来,有客户提出更高等级的加密需求,这要用到量子加密技术和操作系统,但企业研发能力有限,挺犯难。”安徽云玺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童迎伟回忆道。
![]()
科大硅谷高新园中国科大先研院。科大硅谷供图
在合肥高新区,云玺量子的困境很快得到了解决。中科大先研院及时为其牵线搭桥,需要量子信息技术,帮助对接科大国盾和国科量子;需要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帮助介绍龙芯中科。
眼下,他们正加强与中科大合作,提升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实现视觉分析防遮挡、转移、抽换等功能,满足客户升级需求。
这种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协作,正是合肥高新区通过深耕“科创策源地”,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的生动注脚。在此基础上,硬基础与软实力的结合,目的只有一个:让最聪明的脑袋安心搞研发,让最新的想法最快找市场。
这种努力结出了实实在在的果实:前三季度,全区科技成果转化新设企业达236家,居全市首位。这意味着,平均每天都有接近一家新公司带着技术成果诞生。
![]()
科大硅谷片区企业成果。人民网记者 吕欢欢摄
同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家,累计达135家(占全市43%),几乎占据了全市的半壁江山。这些“小巨人”体量或许不大,但无一不是在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的“隐形冠军”,是产业韧性不可或缺的基石。
这里的创新之变,是从“单一技术突破”到“产业集群策源”的蜕变,更是为长远发展埋下的种子。
产业之变:聚焦链式集群,提升发展能级
如果说创新是种子,那么产业就是成长的森林。合肥高新区的产业之变,核心在于通过“链”式思维和“生态”赋能,来“抓大活小”、营造“林荫”。
今年1—10月,合肥高新区新签约重点项目192个,总投资额达690亿元。晶镁半导体、芯合半导体、中国邮政等一批投资超50亿元的巨头落地,带来了产业链的强支撑。
当然,重大项目落地的“高新区速度”背后,是一套高效的协同机制在支撑。这些超50亿元的重大项目之所以能快速落地,得益于“招大引强”的精准出击,更离不开“产业推进周例会”这样的创新机制。
在这个平台上,“管委会+局办+属地”三方坐在一起,项目遇到的任何问题都被摆在桌面上,现场协调、限时解决,避免了企业在不同部门间“来回跑”。这种“围墙内的事企业主导,围墙外的事园区包办”的服务理念,让投资者感受到了十足的诚意与效率。
![]()
合肥高新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但高新区的雄心,不止于引进“大象”,更在于培育“羚羊”。 它深谙“育小扶优”与“安商稳商”同样重要。为此,合肥高新区建立了三级包联走访机制,结合“高新企业之家”线上平台,对企业诉求实行线上线下协同、清单化闭环管理。
阳光电源为何能不断增资扩产?其储能系统等新项目能快速开工,正是这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直接体现。这样一来,政府从“管理者”向“合伙人”的角色转变,让存量企业敢于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这套组合拳的成效,直接体现在发展的后劲上:前三季度,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工业投资更是逆势高速增长33.9%,增速均领跑全市。其中,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分别同比增长32%、43.8%,如同两台强劲的引擎,驱动着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1.2%的增长。
不止于此,量子产业集聚度全国领先,空天信息产业规模突破75亿元、同比增长25%,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也已悄然布子……一条条清晰的产业链正在这里聚拢、延伸、扩张。
合肥高新区的产业之变,正是“项目聚集”到“产业生态”的升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
品质之变:深化产业融合,筑牢民生福祉
发展为了什么?合肥高新区的答案写在日益增进的民生福祉里。这里的“品质之变”,正是一场从单一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现代化新城区的深刻转型。
“五年前刚来时,这片还是待开发之地。如今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创业氛围和生活品质同步跃升。”中科大先研院未来中心一位专家的感慨,源自合肥高新区“两湖一镇”区域的蝶变。
![]()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蜀西湖。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曾经的城乡接合部,正朝着高品质城市新中心迈进。蜀西湖公园、北雁湖公园的改造提升,不是简单的市政工程,而是为市民提供休闲好去处,为区域增添生态底色的关键一笔。
周末的蜀西湖畔,露营的帐篷点缀在草坪上,孩子们的欢笑声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这种蓬勃的“烟火气”,本身就是营商环境的一部分,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软实力。
变化同样发生在市民关心的“关键小事”上。教育的提质引人注目:50中、科大附中、48中、168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纷纷引入,北雁湖片区教育再提升,让“家门口上好学”成为可能。
医疗的短板正在补齐:省立口腔医院已建成投用,安贞医院加快建设,高水平三甲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让居民看病更方便、更安心。
与此同时,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创新,如“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用清单化、闭环式管理推进安全、民生、稳定各项工作。
一位合肥高新区城管队员在例行巡查方兴大道时,发现一处存在安全隐患的破损井盖。她打开“智慧高新”平台,通过移动终端精准定位、拍照上传。平台快速响应,智能派单至责任单位,工作人员即刻赶赴现场完成检修更换。
![]()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商业区域。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这种“主动发现—快速响应—高效处置”的全链条治理机制,使得问题平均处置时间缩短至18小时,整改完成率达99.2%,也让合肥高新区于细微处提升着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守牢了百姓安全感底线。
这些变化,让“高新区的速度”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上,更体现在市民“获得感”的提升速度上。
眼下,合肥高新区锚定全年目标,压实责任、强化调度、细化举措,以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和空间优化,四季度的冲刺已经开始。
这场“质变”之旅,仍在加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