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中国进口天然气要按俄罗斯国内的补贴价来,俄罗斯网民闹情绪了:中国人太狠了。“中国根本不需要一个强大的俄罗斯。他们需要的只不过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乌干达。”
这两天我在俄罗斯某军事网站上刷到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是关于中、俄、蒙三国不久前签署的、建设“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的备忘录的。根据这份备忘录,在“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建成之后,俄罗斯将每年经蒙古国向中国运输多达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期限为30年。俄罗斯将向中国提供相较欧洲买家更为优惠的“友情价”,而中国则可以吃进大批因为俄乌冲突和西方制裁而滞销的俄罗斯天然气。
![]()
按说这项合作对中俄两国来说其实都是好事,但你依然架不住有些俄罗斯网民对此大发牢骚。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天然气的定价问题上。按照一些俄罗斯自媒体及观察人士的说法,中方在谈判桌上提出了一个令俄方难以接受的条件:希望进口天然气价格能向俄罗斯国内价格看齐。
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指望通过能源出口获取高额利润的国家来说,这个要求无疑是难以接受的。俄罗斯国内的天然气价格之所以便宜,是因为政府为了保障民生和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补贴 。要求出口天然气也参照此价,相当于让俄方放弃绝大部分利润,以接近成本的价格为中国的能源需求服务。
![]()
不仅如此,对于我们在采购量问题上的审慎态度,俄罗斯人同样颇有微词。按计划中,中方应承诺使用“西伯利亚-2”号管道至少80%的输送能力,但据称北京目前只愿意讨论使用其一半,也就是年均大约250亿立方米的可能性 。对俄罗斯而言,这意味着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将被无限拉长,经济可行性大打折扣。
尽管普京在公开场合强调,中俄的天然气协议是“互利共赢”的,“俄罗斯将为中国伙伴提供‘合理的市场价格’”,而非欧洲那种价格。他还提到,价格将通过一个基于市场变量的客观公式来确定。但这种官方表态与谈判桌下的真实情况显然存在一定差异。俄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所谓的“备忘录”仅仅是一份不具法律约束力的意向声明 ,在价格、融资、建设时间表等核心细节敲定之前,一切都还悬而未决 。
![]()
我们的姿态在文章的评论区里激起了复杂的情绪。不少俄罗斯网民都对此感到沮丧,甚至还有人冲我们闹起了情绪。有俄罗斯网民认为,中国的谈判策略是刻意拖延,试图通过“消耗战”的方式迫使克宫就范,从而获得巨额折扣 。
在这些俄罗斯人看来,中国深知自己是俄罗斯目前唯一有能力消化这么多天然气的买家,因此中方在有意利用其近乎垄断的地位对俄进行“讹诈”。
用一位措辞严厉的俄罗斯网民的话说:“中国根本不需要一个强大的俄罗斯。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乌干达。”说穿了,就是希望俄罗斯能保持一种对中国依赖性强、但同时又无力议价的“半依附状态”。
![]()
还有人将矛头指向了俄罗斯决策层,认为他们之所以急于和中国达成协议,就是因为“急于套现”,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出卖俄罗斯的国家资源 。甚至还有评论怀疑,俄方高层其实是西方的代理人,他们的策略就是“愚弄俄罗斯百姓” 。
当然,也有一些更为务实的看法。有观点指出,与其让资源留在地下,最终可能落入他人之手,不如“便宜点卖给共产主义者(指中国)”。同时,也有评论者对中俄合作的未来持乐观态度,认为中国的工业发展离不开俄罗斯天然气,价格上的讨价还价只是正常的“工作环节” ,液化天然气根本无法从根本上取代管道天然气的成本优势 。
要想理解中国为什么能在对俄天然气谈判中占据如此强势的地位,我们就必须看到我国国内乃至全球能源格局正在发生的颠覆性变革。
中国底气的一大来源,源于我们现在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极度依赖从国外进口的化石燃料了。中国的能源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根据英国能源智库“恩布尔”(Ember)发布的报告,2024年,中国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就足以满足电力需求增长的84% 。这意味着,尽管经济仍在增长,但中国已经有能力在不增加、甚至减少化石燃料使用的前提下,满足新的能源需求 。
中国对石油、煤炭、天然气的需求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就会达到峰值,之后将趋于平缓甚至逐年下降 。华北电力大学袁家海的教授对此有个十分形象的比喻:“煤炭在中国越来越像自行车的辅助轮了”,它的作用是为中国的清洁能源系统提供备用保障,而非主力。
中国很早就是全球清洁能源领域无可争议的领导者了。我们的企业供应了全球80%的太阳能电池板和60%的风力涡轮机 。自2010年以来,我国的巨大生产规模已将这些技术的全球价格降低了60%至90% 。这种技术进步不仅让中国自身的能源转型成本更低,也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廉价、清洁的能源替代方案 。
![]()
此外,中国的能源进口渠道还很早就实现了多元化。除了俄罗斯之外,我们还是卡塔尔、澳大利亚等国的液化天然气的头号买家 。能源供应的多样化,让中国不会被任何单一来源卡脖子,也赋予了我们在与任何供应方谈判时的巨大灵活性。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对中国而言,其战略价值事实上已经从“必需品”降级为“备用项”。它更像是一个地缘政治工具和能源供应的补充,而非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命脉工程。
中俄之间的合作关系正进入一个新阶段。地缘政治格局和产业链的现实决定了,当前是俄罗斯需要中国远大于中国需要俄罗斯, 而不是反过来。中国能提供给俄罗斯的,从工业零部件到广阔的消费市场,几乎无所不包 。中国有太多太多俄罗斯需要的东西了,而俄罗斯能提供中国的又是什么呢?无非也就是能源和资源而已。俄罗斯现在和中国的议价权完全不对等,中国没有理由按照俄罗斯划定的条条框框,去和俄罗斯做一笔明显是俄罗斯更着急的生意。
![]()
如果俄罗斯不能接受中国提出来的要求,比如大批购买天然气的价格,那么中国自然就没必要买太多。要是俄罗斯人为此闹情绪,觉得吃亏受委屈了,大可以试着去找别的买家,看看有没有其他人愿意接这个盘的,比如印度。不过要是让印度人来过这一手,他们开出来的价格,只怕是比我们开的还要低,而且支付的还是购买力堪比草纸的卢比。
光只承诺售华天然气价格比售欧的低,这显然是不够的,要想让中国进口更多的天然气,俄罗斯就应该拿出更多的诚意来。如果没有更具吸引力的价格优惠,我们以后又何必上赶着买那么多自己都用不完的天然气吗?
![]()
因此,莫斯科正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是接受一个相对苛刻的条件,以微薄的利润启动这条对其至关重要的管道;还是继续僵持下去,承担天然气资源无法变现的巨大机会成本。无论如何,这场谈判的最终结果,都将由手握更多筹码的中国来决定。而俄罗斯人复杂的情绪,大概率也只是这场实力悬殊的博弈中一个无奈的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