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中,光刻机作为核心设备,一直是技术竞争的焦点。荷兰ASML公司凭借极紫外线技术垄断高端市场,一台设备集成上万部件,售价超过亿美元,依赖国际供应链。
2021年时,美国出口管制已开始影响中国获取先进型号,推动本土企业从深紫外线起步,逐步构建产业链。
这种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动力,中国通过国家项目集结资源,上海微电子等机构分工协作,光源、镜头和工作台等关键部件实现初步国产化,投资规模达数百亿元,旨在提升自给率。
![]()
林毅夫在2021年5月北京举办的企业发展论坛上,引用ASML首席执行官彼得·温宁克的观点,指出如果不向中国出售光刻机,中国可能在三年内独立掌握这项技术。那时,中国产品成本更低,市场竞争力强,ASML面临退出风险。
这一表述基于温宁克2021年4月媒体访谈,原话强调禁售会刺激中国自研,并在十五年内实现全面制造,但林毅夫结合中国创新速度,将其调整为三年,突出本土潜力。
从中微半导体进入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领域的案例看,中国企业快速降低价格,从数千万降至几百万,打破垄断,这与光刻机路径相似,先从中低端切入,积累经验。
分析这一担忧,ASML的技术优势在于极紫外线系统,能处理7纳米以下工艺,涉及德国光学和日本材料,中国若突破,将重塑供应链。
![]()
林毅夫强调,中国成本控制源于规模效应和资源整合,产品成熟后价格可降至国际水平的三分之一。过程包括逆向工程和迭代优化,中国从90纳米设备起步,2023年商业化,与ASML旧款相比,国产版本模块化设计更灵活,维修效率高。推进方式通过联盟形式,数百家企业参与,从材料提纯到系统调试,每步缩短周期,与之前进口依赖不同,自给率从20%升至部分领域过半。
进一步看,林毅夫的观点触及产业自主化本质。外部限制加速中国研发,2024年测试28纳米浸没式深紫外线设备,供应商提供稳定光源,处理数百片晶圆,缺陷率控制在低位。对比ASML,中国路径注重本土材料,使用率达70%,成本仅一半。
更新换代从硬件调整到算法融入,AI辅助曝光路径,提升效率15%。这一逻辑源于历史经验,如圆珠笔钢珠从进口到年产数十吨,覆盖全球需求,光刻机类似,先解决兼容性,镜头反射率提至95%,然后整机组装。
![]()
ASML的市场份额依赖中国订单,占销售额三成以上,若本土设备取代,收入将锐减。林毅夫以中微为例,全球价格下行20%,光刻机若成功,效应放大。
中国从深紫外线过渡到极紫外线,采用激光诱导放电技术,波长控制在13.5纳米,样机指标接近国际。2025年二季度试产计划,与2014年ASML水平相当,但通过工艺积累缩小差距。不同在于,中国研发环境密集,迭代速度快,资金倾斜上千人团队,模拟运行万次,优化参数。
林毅夫的三年预判考虑中国速度,高铁从引进到领先仅十年。光刻机领域,AMIES科技2025年推出激光退火设备,针对后端市场,精度相当但价格低。推进通过数据反馈,每批测试调整缺陷率至1%以下。与ASML一体化对比,中国模块可换,适应多种芯片类型。
![]()
继续分析,温宁克担忧源于意识形态冲突,但中国市场巨大,十四亿人口支撑需求。2025年一季度,ASML中国占比36%,公司预计全年增长15%。中国稀土管制反击,卡住供应链,氦气依赖降至5%。这些措施增强自主能力,江苏企业扩至多家,投资扩展。
林毅夫强调,掌握技术后,中国将主导终端市场。过程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效率高。EUV样机2025年4月测指标,接近国际,但ASML新任负责人克里斯托夫·富凯2024年底称中国落后10至15年,主要缺极紫外线。
中国停在65纳米,但通过多重曝光弥补,良率升至82%。高盛报告指落后20年,但中国注重成熟芯片,占全球三分之一。
![]()
林毅夫预判合理,突破在即。中国投资扩,增强能力。
2025年进展持续,试产推进,市场投资扩展。
参考资料
荷兰ASML光刻机市场遇冷 订单腰斩凸显困境 中华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