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作为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称号,汇聚了我国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顶尖人才,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与精神标杆。
目前,我国两院院士总数约1800人,他们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中,其中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的主阵地,始终是院士群体的重要汇聚地。
![]()
这些院士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深耕不辍,推动学科前沿突破,更在国家重大工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发挥领军作用,从北斗导航到C919大飞机,从量子计算到精准医疗,处处可见院士团队的智慧印记,成为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坚力量。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两院院士增选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正面临芯片、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卡脖子”难题,而院士增选正是国家集聚顶尖人才、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举措。
![]()
2025年两院增选名额首次突破200人,创历史新高,名额分配精准对接空天交叉、人工智能数理基础等国家战略需求,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国家使命”的范式转型。增选过程中破除“四唯”倾向,强调“在重大工程中创造性解决问题”,既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了上升通道,也推动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同时,增选机制的改革的——包括引入多元推荐渠道、全流程追溯监督、动态考核退出等——不仅提升了遴选的公信力,更让院士称号回归“学术荣誉”本质,激励更多科研工作者投身报国事业,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网传2025年两院院士当选高校人数排名,清晰勾勒出我国高端人才培养与科研实力的分布格局。清华大学以10人当选的绝对优势位居榜首,处于断层领先的地位。这一结果与其长期以来在工科领域的全球顶尖地位高度契合。
作为中国工科的标杆,清华在材料科学、计算机、土木工程等领域拥有深厚积累,83位全职院士的存量基础与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使其在重大项目攻关中持续产出标志性成果,此次10人当选既是学科优势的集中体现,也是科研生态的必然结果。
北京大学以6人上榜位列第二,作为文理医综合强校,其在人文社科、基础科学与医学领域的深厚底蕴,为院士培育提供了肥沃土壤,64位全职院士组成的学术梯队,持续在基础研究与跨学科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5人入选位居第三,这所理学顶尖高校在物理、量子科技等领域的特色优势显著,尽管全职院士存量相对较少,但精准的学科布局使其在前沿领域持续涌现顶尖人才,彰显了“小而精”的发展模式的成效。
排名并列第四的上海交通大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各有4人晋级,体现了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特色。上海交大依托上海的地域优势与工科、计算机领域的综合实力,在产学研融合中成果丰硕,32位全职院士的储备使其在重大工程技术领域持续发力;北航作为航空航天领域的特色强校,19位全职院士聚焦国防科技前沿,此次当选人数凸显了特色学科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浙江大学与南京大学各有3人入围并列第六,浙大通过学科整合形成的综合优势,在农业工程、临床医学等应用学科领域成果突出,39位全职院士的规模效应显著;南大则凭借天文地质、文理基础学科的传统优势,30位全职院士在基础研究领域持续深耕,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底蕴。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西北工业大学各有2人上榜并列第八,两所国防强校分别在航天、机器人与航空航天材料领域独具优势,尽管受地域因素影响,但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坚守使其始终保持人才竞争力。
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各有1人当选并列第十,西交大在能源动力、电气工程领域的传统优势,复旦在医学、微电子领域的积累,同济在工科领域的特色发展,均通过院士增选得到印证,体现了不同高校在细分领域的人才培育实力。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排名中C9联盟高校全部上榜,这一现象深刻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布局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逻辑。C9联盟作为中国首个顶尖大学间的高校联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9所首批“985工程”高校组成,代表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其成员均为“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第一梯队的核心力量。
全部上榜的结果,首先印证了C9联盟在学科建设、科研平台与人才储备上的绝对优势,这些高校长期获得国家重点支持,科研经费充足,学术资源集中,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世界一流的研究条件,自然成为院士人才的重要培育基地。
其次,这反映了国家战略需求与高校发展的高度契合,C9高校的学科布局覆盖了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国防科技等关键领域,与院士增选聚焦的国家战略方向精准对接,使其在重大项目中能够持续产出高水平成果,进而培育出顶尖人才。
此外,C9联盟内部形成的良性竞争与合作生态,推动各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中不断突破,清北的“顶尖引领”、华东五校的“综合发力”、哈工大与西交大的“特色突围”,构成了多层次、差异化的发展格局,既保证了国家高端人才供给的稳定性,也为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示范。
![]()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此次网传排名不仅是高校科研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我国科技人才体系建设成效的生动缩影。院士增选的“扩容”与“提质”,高校人才培育的“分层”与“特色”,C9联盟的“引领”与“示范”,共同指向了科技强国建设的核心目标。
未来,随着院士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化,以及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推进,相信会有更多顶尖人才涌现,更多特色高校崛起,为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让院士精神真正成为激励全社会创新创造的强大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