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青海海东喇家遗址的考古现场,队员揭开一个倒扣的橙红陶碗。
碗底的泥土上,一团黄色线状物蜷缩着,粗细和今天的面条差不多。
谁也没想到,这团脆弱的遗存,居然是距今四千多年的面条,直接把人类吃面条的历史往前推了一大截。
![]()
一开始我以为这就是个普通的考古发现,后来才知道它的意义有多重要。
以前关于面条起源的争论没停过,有人说来自东汉,有人说是古罗马或两河流域的发明。
这碗面条的出现,直接终结了争议,证明中国青海才是世界面条的最早发源地之一。
史前硬核遗存:彩陶符号与第一碗面
这碗面条能保存下来,全靠陶碗倒扣形成的密封环境。
它由粟和少量黍米制成,里面还检测出动物蛋白,大概率是一碗荤面。
![]()
本来想感叹先民的饮食习惯真超前,但后来发现,他们制作面条的技术更让人佩服。
小米和黍米没有面筋,直接揉面根本拉不成条。
考古学家模拟后发现,先民居然用了挤压糊化的方法,和现在西北的饸饹面做法很像。
把小米碾磨后加水浸泡,捶打成面团蒸熟,再用带孔模具挤压成型,最长能做出五米多长的面条。
四千多年前没有现代工具,能想出这种办法,不得不说先民的智慧太绝了。
这碗面条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海东乐都的柳湾遗址,还有更震撼的史前遗存。
![]()
柳湾遗址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墓葬群,发掘出的文物有三万多件,其中彩陶就占了近两万件。
2024年的最新研究显示,这些彩陶上的符号居然有279种,比之前统计的多了不少。
这些符号有几何形的,也有动物形的,有的像数字,有的像氏族标识。
看着这些刻在彩陶上的简单线条,很难想象它们可能是文字的雏形。
还有那件著名的人像彩陶壶,既有女性的乳房,又有男性的生殖器,明显是先民对生殖繁衍的祈求。
柳湾遗址还出土了不少合葬墓,能看出当时正从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父权制已经形成。
![]()
从彩陶的纹饰到面条的制作,能清晰看到史前河湟谷地的文明高度。
这里不是偏远的蛮荒之地,而是有着发达定居农业的文明走廊。
中原农耕文明和西部游牧文明在这里交汇,才孕育出这么独特的文化遗存。
灾难与烟火:东方庞贝与彩虹故乡的传承
喇家遗址的面条能完整保存,背后其实是一场残酷的灾难。
这个被称为“东方庞贝”的遗址,比意大利庞贝早了两千多年,现场出土的三十多具遗骸,定格了灾难发生的最后一刻。
![]()
这些遗骸大多是女性和未成年人,没有战争或疾病的痕迹,骨骼上只有重物挤压的印记。
考古学家推测,灾难大概率是地震引发的泥石流。
遗址里的红胶泥层,和遗骸的分布范围基本重合,符合泥石流黏稠致命的特点。
最让人动容的是那些遗骸的姿态,一座房址里,成年女性紧紧抱着幼儿,另一座房址里,成年人张开双臂护住身下的孩子。
DNA检测显示,这些相拥的人并没有亲缘关系。
没有血缘却愿意舍身保护,这种情感放在任何时代都让人动容,这大概就是中华文明能延续的根基。
![]()
灾难掩埋了史前聚落,却没能中断河湟文化的传承。
在海东互助土族自治县,这份传承以鲜活的民俗形式延续着。
这里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人自称“彩虹的民族”,妇女的衣袖由七种颜色拼接而成,远远看去就像彩虹。
土族的盘绣艺术特别有意思,不用绷架,直接用“一针两线”在手中操作。
绣出来的图案厚实绚丽,现在已经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各地。
每年盛夏,丹麻镇的花儿会都会如期举行,各族群众聚在一起唱民歌,歌词大多是关于爱情的,旋律高亢又好听。
![]()
农忙过后,土族人还会玩“轮子秋”。
把木板车的车轴竖起来,绑上木梯和皮绳,两个人转车轮,两个人坐在绳圈里荡。
看着飞转的轮子秋和旁边唱歌的人群,能真切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而海东的化隆、循化地区,拉面产业越做越大,全国到处都能看到这里的拉面店,从四千年前的小米面条到今天的清真拉面,饮食文化的传承从未中断。
从柳湾彩陶上的279种符号,到喇家遗址的灾难与守护,再到土族鲜活的民俗与拉面产业,海东的河湟文化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冰冷展品。
它是刻在器物上的文明密码,是灾难中彰显的人性光辉,也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
![]()
毫无疑问,河湟谷地的山水滋养了这份文明,而海东的各族群众,用千年时间守护并传承着它。
这份跨越四千年的文化遗产,既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也在今天以全新的形式焕发着生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