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南极看真企鹅,我在工位当加班企鹅!”
2025年11月16日,新东方32周年庆当天,创始人俞敏洪在南极发来千字全员信,用“冰雪坚守”“企鹅互助”大谈团队精神;而国内的员工们,正连夜赶制续费方案、地铁上处理工作,办公室深夜灯火通明。
这封992字的信件中,17次提及“我”、5次描绘南极风光,却鲜有提及员工的加班困境。一边是人均10万元的高端旅行,一边是无加班费的深夜值守;一边是“诗与远方”的感悟,一边是“续费KPI”的重压。
![]()
这场跨万里的“共情断裂”,到底是老板的无心之失,还是职场分配失衡的必然?
这场舆论风暴的爆发,源于一场极致的场景错位与话语割裂。
11月16日,俞敏洪在南极发布32周年贺信,信中满是诗意描绘:“浩瀚的洁白”“24小时阳光”“翡翠般的冰山”,还以企鹅“相互扶持越冬”类比新东方团队的坚守。他在信中擘画三大愿景:教育“播种希望”、甄选“代表良知”、文旅“装下世界”,字里行间都是对未来的憧憬。
![]()
但同一时间,国内新东方员工的朋友圈却是另一番景象:
教育板块员工上完10小时课程后,深夜趴在工位赶续费方案,看到信中“挑灯夜战”的激励话语,直言“只觉得讽刺”;运营人员晒出23:59的办公室照片,电脑屏幕还停留在工作群的消息界面;有员工在地铁上一边啃面包一边处理工作,吐槽“周末快乐与我无关”。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有员工模仿俞敏洪的文风写“回信”:“此刻我在出租屋的甲醛世界里,企业微信闪烁着续费压力的光芒,南极时间爱几点几点”,戏谑的文字背后,是难以掩饰的疲惫与不满。
![]()
当“坚守”只停留在口头,却没有实际福利支撑时,口号便会沦为员工眼中的“毒鸡汤”。
这场争议的核心,是老板与员工在处境、认知、诉求上的三重对立,让“企鹅精神”的类比彻底翻车。
冲突1:处境割裂——老板的“旅行工作”vs员工的“无偿加班”
俞敏洪的南极之行,被解读为新东方新业务“高端文旅”的“产品内测”,是为开拓高客单价市场的商业布局。但在员工看来,这只是一场“用我们的加班换来的奢华旅行”。
新东方2026财年Q1财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6.1%,但股东净利润同比下降1.9%,转型期的成本压力全压在了基层员工身上。一边是老板为新业务“考察”的高消费,一边是老业务员工无额外补偿的高强度加班,这种反差让“共同奋斗”的说法失去说服力。
冲突2:认知割裂——老板的“宏大叙事”vs员工的“现实困境”
信中反复强调“平凡中的伟大”“坚守的意义”,但员工面临的是具体而微的压力:续费率不达标、工作时间超长、调休申请被拒。俞敏洪的“企鹅互助”类比,在员工眼中变成“我们当企鹅埋头干活,老板看企鹅岁月静好”的黑色幽默。
这种认知偏差,本质是管理者与执行者的视角差异:老板关注公司“活下去”的战略目标,员工在意“干得多拿多少”的现实回报,当两者无法对齐时,共情自然断裂。
冲突3:诉求割裂——员工要“实际关怀”vs老板给“精神激励”
年轻员工早已不吃“画饼”这套。网友统计,信中仅3次提及“感谢员工”,却用大量篇幅描述个人体验,高频的“我”字让信件更像“个人旅行感悟”而非“全员贺信”。
员工的核心诉求很简单:加班有补偿、压力被看见、付出有回报。但这些实际需求,全被“诗与远方”的宏大叙事覆盖。就像有网友吐槽:“少点南极感悟,多点加薪通知,比什么都管用。”
![]()
俞敏洪的“翻车”不是个例,而是当代职场共情缺失的典型缩影,共情为何越来越难?3个职场真相浮出水面:
第一个:转型期企业的“共情成本”
当公司面临战略转型(如新东方从教育转向直播、文旅),老板的注意力会聚焦于新业务破局,容易忽视旧业务员工的感受。就像一艘正在换引擎的大船,掌舵人关注的是避免沉没,却忘了安抚甲板上颠簸的船员。
第二点:代际职场价值观的碰撞
俞敏洪的“奋斗叙事”曾打动一代人,但如今的年轻员工更追求“平等与尊重”。他们不排斥努力,但反感“努力只让老板受益”的不公;不拒绝奋斗,但要求“付出与回报成正比”,传统的“精神激励”早已失效。
第三个:财富差距导致的“感知鸿沟”
当老板的财富达到“南极旅行如日常”的级别,很难再共情“为东南亚旅行筹划数年”的普通员工。这种阶层差异带来的感知鸿沟,让老板的“善意表达”在员工眼中变成“凡尔赛”,共情自然无从谈起。
![]()
结语:职场共情不难,关键要守住3个底线
这场争议给所有企业和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共情不是天赋,而是需要落地的行动,核心要守住三个底线。
第一个:话语要“接地气”,少谈口号多认现实
管理者的沟通,要先承认员工的困境,再谈奋斗的意义。就像俞敏洪若在信中提一句“知道大家近期加班辛苦,后续会优化调休与补偿机制”,或许就能避免争议。
真诚的话语不需要华丽辞藻,只需要换位思考。比如字节跳动的“字节范”里强调“始终创业”,但同时配套了完善的加班补贴、弹性工作制度,让奋斗者有保障。
第二个:激励要“实打实”,精神物质双配套
精神激励必须搭配实际福利。新东方转型期的加班可以理解,但要让员工看到回报:加班给双倍工资、调休不设限、业绩达标有奖金,这些实际行动比“企鹅精神”的类比更有力量。
就像华为的“狼性文化”,背后是高薪、股权等实质性激励;阿里的“996”虽有争议,但也配套了相应的薪酬回报,没有实际支撑的“奋斗”,只会被视作“压榨”。
第三个:视角要“换位置”,老板多站员工角度想
管理者要学会“向下共情”。俞敏洪若能在南极发信时,多问问“员工今天加班到几点”“续费压力大不大”,而不是只谈个人感悟,争议或许就不会发生。
优秀的管理,是让员工觉得“我们在一条船上”。比如海底捞老板张勇曾说“要让员工住得比家里好”,这种从员工需求出发的关怀,才能真正凝聚人心,而不是靠遥远的“企鹅精神”。
俞敏洪的南极来信,像一面棱镜,照见了当代职场的深层矛盾:不是打工人不愿奋斗,而是不愿为“只让少数人受益”的奋斗买单;不是员工不懂共情,而是老板的“诗与远方”,离他们的现实太远。
![]()
企业周年庆的意义,本是凝聚人心,而非制造割裂。当老板的“远方”建立在员工的“熬夜”之上,当“共同坚守”变成“单方面付出”,再优美的贺信也只会引发反感。
职场共情的关键,从来不是华丽的辞藻或遥远的类比,而是对员工处境的看见、对实际需求的回应、对付出的尊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