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十月下旬,陪绿茶兄去武汉,做《书店日历2026》的首发式,绿茶是书店达人,此行另一重要目的,是拜访武汉的书店。
![]()
首发式结束次日,与当地文友李雪原兄会和,马不停蹄地展开了一次书店City walk,老张书舍是其中一站。走进老张书舍,见有一位先生端坐舍内,第一句话便冒昧地问:“请问您是老张吗?”老张回答说:“如假包换。”
老张书舍位于武汉著名的文艺街区昙华林,书舍所处的小巷属于生活区,烟火味冲淡了一些文艺气息,白字勾金边的“老张书舍”镶在一张木板上,金边已经淡去,两根生锈的铁链子将书店招牌挂起,旧木板风吹日晒卷了边,老张也懒得更换一下,这和书舍的气质蛮符合,旧书、旧房子、旧家具,连空气里都浮动着宁静、懒散与悠闲,各个细节里都藏着不要慌不要忙的提示。
![]()
在我们走进老张书舍之前,老张正在和书店志愿者袁女士聊天,聊的内容有关作家肖复兴,以及肖复兴和另外五位朋友组成的“一群文画人”的绘画小团体。绿茶是“一群文画人”的成员,两人虽是第一次见面,但分外亲切,老张紧握绿茶的手说:“缘分到了,神奇真的发生了。”因为都是爱书人,一次临时乘兴而来的拜访,变成了一场谈新叙旧的聚会。
老张祖籍东北,出生于广州,童年时随父母到武汉,自此武汉成为他的故乡,他在这里工作、退休,又以做一家书舍的方式继续与这座城市相伴。退休前,他是武汉大学出版社大众分社的社长,退休后虽然离开出版第一线,但从社长到“舍长”,并未改变他对图书行业的热爱,他从桌子上拿起一张正在裁剪的图片,说是正在为他策划的一次书画展做展品。那张图片来自一本旧台历,在老张的剪刀下,它作为出版记忆的碎片,将于另一个空间和其他展品汇合,再次完整起来。
老张一笔一画地给我们签赠他自己写的书《舌尖上的乡愁》,写几个字,停下来跟我们聊一会儿天,再写几个字后,找来印章钤印。在返京的高铁上读这本书,发觉老张是在借食物写他的人生,他挨过饿,下过乡,回过城,完整地体验了20世纪50年代人的经历,因此这本薄薄的书里写满了颠沛流离的况味,在貌似轻松的文字背后,藏满了酸甜苦辣。读老张的书,再想到书舍里的老张,便觉得这个人物愈加生动、丰富了起来,他的故事从未止步于纸张页,他的人生在顺着书舍这条线,在有力地蜿蜒……
![]()
在书舍时,我们多数时间用于聊天,没太关注到书舍的内部,说话的空闲,我参观了一下,书舍很小,走道狭窄到两个人碰面要侧肩才能通过。书架上有些旧书,貌似摆放许久了,估计是前来打卡拍照的年轻人多,买书的少。除了书,书舍内还有一些作家的画作,一些对老张有意义的纪念品。老张说,书舍开业多年,一些好书都卖掉了,他也不打算再多增添可售的书。我想,对老张而言,这间书舍,更多意义上是他的个人爱好与记忆的陈列馆,卖多少书并不重要,或者说,这是属于他一个人的“编辑部”,能有一张杂乱的书桌供他继续案头工作就好。告别时,绿茶用手机拍摄记录书舍的视频内容,老张和我们在巷子里聊天,不时有电动车按喇叭,我们侧身让过去,继续说话。一个衣着时尚的女子,将她的电动摩托停在书舍墙根,翩然走进对门家中。一个牵着大黄狗的女孩,徘徊在书舍门前,等到我们说话的空隙,询问老张可否牵狗逛书店,老张大手一挥,进!一辆躺在书舍墙边的旧自行车,已经躺在那里许久,成为一件装饰品……小巷里的日常,和老张书舍的节奏一样,如此缓慢又如此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对了,老张的名字叫张福臣,如果去武汉,可去拜会他,碰面暗号是:“请问您是老张吗”,若他回答“如假包换”,即可接头成功。
原标题:《韩浩月:小巷里的老张》
栏目编辑:郭影
文字编辑:郭影 钱卫
本文作者:韩浩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